过刊目录

  • 全选
    |
    航空医学专栏
  • 航空医学专栏
    刘权辉, 邱丹儿, 胡恒德, 赵晓冬, 朱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陆航飞行学员主观幸福感和焦虑的关系及坚毅品质的中介作用,运用积极心理学方法促进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提升学习和工作绩效。方法 以3个陆航飞行训练单位学员187人为调查对象,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坚毅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施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陆航飞行学员主观幸福感总平均(88.10±13.36)分,坚毅品质平均(3.80±0.57)分,焦虑平均(38.49±9.32)分。主观幸福感与坚毅品质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1),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57,P<0.01);坚毅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1)。坚毅品质在主观幸福感与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0.68%。结论 陆航飞行学员的主观幸福感影响焦虑,且坚毅品质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提高主观幸福感和坚毅品质可以降低飞行学员焦虑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
  • 航空医学专栏
    王彦虎, 周开园, 任杰, 张建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作战背景下飞行员遇险事件的发生规律,为未来我军战场飞行员的减员预计提供参考。方法 搜集整理美军近代以来5次历史战争中飞行员遇险事件的发生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单样本K-S检验,探讨事件发生符合何种概率分布,利用Matlab 2016a软件进行多项式拟合分析,求得飞行员遇险事件发生的拟合函数。结果 数据符合泊松分布的双侧渐进显著性均大于0.10,可认为事件发生符合泊松分布,并求得了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中事件发生的拟合函数。结论 飞行员遇险事件发生符合泊松分布,拟合函数可以为战场飞行员减员预计提供数据支撑。
  • 航空医学专栏
    杜向红, 刘勇, 姜彩辉, 陈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空军飞行人员白内障摘除联合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飞行适应性及航空医学的鉴定原则。方法 分析2例空军飞行人员单眼白内障的临床诊断、治疗过程及医学鉴定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运输机飞行员及1例空中战勤人员诊断为单眼白内障,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分别为0.1和0.2。具备手术指征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复查,飞行员远视力0.9,中视力0.4,近视力0.8、对比敏感度在正常范围;战勤人员远视力1.0,中视力0.8,近视力0.5,对比敏感度在正常范围;均符合军事飞行人员体检标准,给予飞行合格结论。术后6个月随访正常参加飞行,未见不良反应及飞行不适。结论 空军飞行人员白内障行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远中近视力改善明显,是解决空军飞行人员白内障的有效方法。可于手术后3个月进行飞行鉴定,合格者可考虑放飞。
  • 航空医学专栏
    赵琎, 齐林嵩, 姚璐, 王雪峰, 邹志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中原地区两所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远视力异常差异,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整群抽取中原地区两省A、B 2所青少年航空学校2018年高三年级学生共165人,均为男性,年龄17~19岁。采用8方向开口Landolt环形视标视力表检测学生远视力,收集学生入校前体格检查检影验光结果作为基线屈光和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影响远视力变化的可能因素,分析2所学校学生远视力差异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A校学生远视力整体高于B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校学生基线屈光整体高于B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校每日室外活动时间<80 min的学生占比高于B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校每日上课时间<9 h的学生占比低于B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校学习时坐姿端正的学生占比高于B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屈光≤0.25 D为远视力下降的危险性因素(OR=2.945,P=0.037)。结论 入校时屈光球镜≤0.25 D是远视力下降的危险性因素,在健康宣教的前提下,近视防控的重点在于提高入学时基线屈光的标准。
  • 航空医学专栏
    赵晨, 齐林嵩, 吴腾云, 杨庆红, 邹志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不同户外运动类型对青少年航空学校高一学生远视力的影响及维护效果评价。方法 对所有学生进行用眼卫生问卷调查,选取每日学习时间在8~10 h,户外运动时间60~120 min之间的学生229人,记录入校及3个月后复查远视力。结果相同户外运动时间下,入校3个月内平均远视力呈上升趋势,不同运动类型对远视力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相同户外运动类型下,入校时远视力<1.0组学生远视力提升较入校时远视力≥1.0组学生明显升高(P<0.01);相同视力分组下,户外运动类型对视力维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户外运动对远视力具有保护作用,对视力<1.0的学生保护作用更为明显;不同户外运动类型并不会影响其对远视力的保护作用。
  • 航空医学专栏
    吴腾云, 齐林嵩, 杨庆红, 赵晨, 赵琎, 邹志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2016年、2018年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员入校前、后视力及屈光状态进行对比,检验2018年入校选拔标准修订合理性,为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员医学选拔及近视防控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修改视力及屈光入校选拔标准前的2016级和修改标准后的2018级共781名学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配对t检验对学员入校前、后的视力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使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对2个年级学员入校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比较。结果 2018级学员入校后视力较入校前显著提高(P<0.001);视力下降至0.8以下的7只眼,散瞳后验光近视屈光较散瞳前改善(P=0.006)。2018级学员入校后,平均视力优于2016级学员(P<0.01),屈光状态较2016级学员呈远视屈光(P<0.001)。结论 修改空军招收青少年航空学校学员视力及屈光标准后,2018级学员入校复查视力优于2016级学员且远视储备更大。
  • 航空医学专栏
    陈雪涛, 刘高华, 陈贤, 邹志康, 李文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二级选拔制度和《空军飞行学员医学选拔综合评定标准》实施后神经精神科疾病谱变化趋势和原因。方法 统计2012—2015年、2018年定选阶段神经精神科检测结果和疾病谱,对比不合格率、待结率,分析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和原因。结果 2018年高考前定选的不合格率、待结率稍高于高考后定选,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8年神经精神科检测不合格率、待结率均较2012—2015年高(P<0.01);2012—2015年不合格主要原因仍是晕厥史、晕厥前状态、头昏头痛史、昏迷史、家族遗传病史、人工荨麻疹、精神心理异常,但2018年人工荨麻疹所占比例较前明显下降,而精神心理异常升高。结论 二级选拔制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减轻学员和工作人员的负担;《空军飞行学员医学选拔综合评定标准》实行后,因人工荨麻疹淘汰的学生明显减少,降低了误淘率;此外因精神、心理障碍淘汰的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加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新问题。
  • 航空医学专栏
    周军, 陈言, 唐学军, 陈小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空降兵晕厥患者的原因,提出预防晕厥的方法。方法 对空降兵某部队医院诊治的22例晕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常规化验,24 h动态心电图与脑电图、影像检查、立卧位血压及心率变化,分析其可能发生的诱因。结果 在22例晕厥患者中,13例患者为首次发作晕厥,9例为多次发作;10例发生在久站或下蹲体位变化时,5例发生在剧烈运动或军事训练后,其余和不明显原因7例。结论 空降兵晕厥患者多为青壮年,立位耐力不良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均有较好的预后。
  • 航空医学专栏
    申晓亮, 谢博多, 高俭, 张春媛, 吕建南, 马骁龙, 夏建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飞行人员甲状腺疾病谱,为航空卫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康复疗养中心的飞行人员年度大体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χ2检验的统计学处理,明确不同机种飞行人员的甲状腺疾病谱,并对发病率前列的疾病率前列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甲状腺疾病患病率20.2%,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最高,其次为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与飞行时间、飞行人员年龄存在统计学意义,均表现为随着飞行时间和年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5 000~6 000 h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最高,为44.4%;40~50岁飞行人员患病率最高为20.8%。不同机种甲状腺患病率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囊肿患病率与飞行时间存在统计学意义,患病率随着飞行时间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3 000~4 000 h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最高,患病率7.4%。甲状腺囊肿患病率与年龄、飞行机种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积极从飞行时间和年龄方面开展甲状腺疾病防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航空医学专栏
    白霜, 杜鹏, 穆慧玲, 房龙梅, 邢瑞, 刘鹏, 葛华, 王若永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军用大型运输机飞行员营养状况。方法 以33名军用大型运输机飞行员为对象进行营养调查。结果 体脂率超标者占总被调查人数的54.5%,体质量指数(BMI)超重与肥胖者合计占60.6%,高胆固醇血症和胆固醇边缘性增高者合计占48.5%,高三酰甘油血症和三酰甘油边缘性增高者合计占39.4%。钠、植物油、食盐摄入超标。脂肪、蛋白质供能比超标,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足。摄入不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达标率依次为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和钙。摄入不足的食物依达标率依次为食用菌、禽肉、牛奶、鱼虾类、大豆类、粮食和蔬菜。平均每人每日能量摄入符合军标规定。结论 军用大型运输机飞行员超重、体脂率超标、血脂异常等问题突出,其膳食具有能量充足、结构失衡、油盐过剩、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等特点。
  • 论著·普通医学
  • 论著·普通医学
    王磊, 傅涛, 罗建平, 李利军, 李慧君, 马宏宇, 白旭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遇到桡动脉严重迂曲指引导管无法通过时,应用球囊辅助技术(balloon-assisted tracking,BAT)通过迂曲段,完成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6月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例,如果遇到桡动脉严重迂曲,有时可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但如果需要介入治疗,指引导管却无法通过,遇到该情况随机分为2组,各16例,BAT组:更换或加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导丝通过迂曲段,联合预扩张球囊辅助通过迂曲桡动脉。改左侧桡动脉组:重新穿刺左侧桡动脉入路行PCI。比较2组成功率、操作时间、放射线剂量(dose area product,DAP)、穿刺入路并发症等。结果 2组患者均成功完成PCI,BAT组操作指引导管到位时间短于改左侧桡动脉组,透视时间长于改左侧桡动脉组,放射线剂量要高于改左侧桡动脉组,穿刺血管并发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指引导管可以在轻柔谨慎的操作下应用BAT技术通过迂曲桡动脉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而避免更换入路,增加患者负担及痛苦。
  • 论著·普通医学
    高琳, 黎娟, 吴孟水, 谭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不同阶段的变化,以分析二者的联系。方法 选取糖尿病住院患者214例(男112例,女102例),按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ACR)进行分组,正常白蛋白尿组(ACR≤3.0 mg/mmol)9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 mg/mmol<ACR<35 mg/mmol)74例;临床白蛋白尿组(ACR≥35 mg/mmol)48例。测定3组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肌酐(creatinine,Cr)和BNP值进行比较。分别对微量白蛋白尿和临床白蛋白尿2组患者正规治疗2周,复查ACR、BNP、FPG和Cr。结果 临床白蛋白尿组的BNP和Cr显著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 BNP比正常白蛋白尿组升高;而临床白蛋白尿组的FPG和HbA1c与微量白蛋白尿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下降。微量白蛋白尿和临床白蛋白尿的共122例患者,经治疗2周后复查BNP有明显降低。结论 血BNP水平可能是评估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辅助工具,也可能是预测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
  • 论著·普通医学
    顾吉宏, 刘海露, 许盈波, 史发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单纯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接受根治性手术患者预后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如皋市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7年6月接诊的186例单纯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行一期切除吻合术的140例,行二期切除吻合术的46例。观察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情况和位置、梗阻到手术时间、临床分期、手术方式以及术后是否化疗等与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之间的关系,并分别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0.96%,患者的累积生存率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与预后无关(P>0.05),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手术方式以及术后是否化疗与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ukes分期、肿瘤分化以及术后化疗对患者生存率影响较小(P>0.05),手术方式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P<0.05)。结论 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手术方式、Dukes分期、肿瘤分化以及术后化疗为影响单纯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预后的因素。
  • 论著·普通医学
    李广章, 蒋召芹, 刘志新, 孙凤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颈脊髓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2加权像(T2WI)信号强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手术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31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行高分辨率1.5 T MR成像并量化髓内MRI T2WI信号强度比值,依据该比值数据大小将患者分为低信号强度比值组(n=60)、中信号强度比值组(n=42)、高信号强度比值组(n=29),分析各组患者在颈前路、颈后路手术治疗方法下的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髓内MRI T2WI信号强度与MCSM患者手术治疗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术式的低信号强度比值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式的中信号强度比值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式的中信号强度比值组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式的高信号强度比值组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信号等级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MRI T2WI信号强度与MCSM患者手术治疗改善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颈前、后入路2种术式在不同T2WI信号强度下均显示出不同手术疗效,因此量化颈脊髓内MRI T2WI信号强度等级有助于指导临床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 论著·普通医学
    唐云琳, 蒲丽, 伍川, 黄丽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与硬膜外腔注入地佐辛治疗对剖产术后产妇镇痛、镇静临床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剖宫产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镇痛途径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一次性给予经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的地佐辛5 mg,接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对照组手术结束后予以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kg,所接静脉自控镇痛泵中镇痛药物配方与观察组一致,比较2组剖宫产后产妇术后各时间段视觉模拟评分(VAS)、生命指征、术前术后镇静程度、不良反应方面间的差异。结果 2组产妇术后VAS评分均随时间变化均逐渐增加,2组产妇在术后2 h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4 、8 、24 h和2 d,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4 h后观察组HR、SBP、DB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产妇Ramsay评分均随时间变化逐渐升高,观察组在剖宫产术后4 、8 、24 h时,Ramsay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在胃肠道反应、呼吸抑制、瘙痒、便秘、头晕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腔应用地佐辛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镇静效果更好,产妇舒适度更高,术后不良反应更少。
  • 论著·普通医学
    朱东喆, 胡晓明, 李莉, 郑春华, 王碧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了降低新生儿深静脉(脐静脉置管及中心静脉)置管并发心包积液的风险,对4例行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ein catheter,UCV)及1例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置管后出现心包积液新生儿病例进行分析,从而为同行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4例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及1例中心静脉置管并发心包积液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脐静脉置管均为早产儿,生后第1天按常规方法脐静脉置管,3例置管后第2天、第3天和第4天出现心率增快或下降、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降低表现,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包积液。1例患儿脐静脉置管后第6天常规行超声心动图监测提示心包积液。1例患儿为足月儿,阑尾炎切除术中行右颈CVC,置管后第9天出现心率增快,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降低表现,床旁超声提示心包、胸腔及腹腔积液。分析原因可能是置管末端位置过深及输注高渗液体引起心脏并发症。予5例患儿拔除脐静脉置管及中心静脉置管,经抗感染、呼吸支持、维持循环稳定等处理,患儿症状均缓解,积液均消失。拔除UVC或CVC后5例患儿均行PICC置管,使用过程顺利,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新生儿深静脉置管可致心包积液,临床上对置管后突然出现心率变化、呼吸困难等表现应除外并发心包积液。此类患儿一旦确诊应立即拔除静脉置管,予抗感染及对症等治疗,预后良好。
  • 论著·普通医学
    江杰, 蔡勤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监测下维持不同的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行胸科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与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研究标准,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由胸外科择期行胸科手术的高龄病患80例,随机划分为中度镇静组(40<BIS值<50)和浅度镇静组(50<BIS值<60)。采集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72 h外周血,检测血浆中S100β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采用谵妄评估量表(CAM)对POD进行评估。录入研究目标的一般资料、手术与麻醉时间、输血与出血量、术中发生低血压、术中出现低氧血症、术后疼痛VAS评分等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O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度镇静组与浅度镇静组比较,术后24 h各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均较术前升高,术后72 h时炎性因子开始降低,但仍然显著高于术前。POD患者的年龄、糖尿病患病率、输血量及术后24 h S100β均显著高于非POD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则显著低于非POD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输血量、术前血红蛋白和术后24 h的S100β是老年患者胸科手术后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后谵妄是老年患者行胸科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BIS的监测下,老年患者胸科手术术后谵妄的发生并未受到不同麻醉深度的显著影响,对高龄、贫血、输血和术后早期S100β明显升高的患者需要采取积极的综合干预措施。
  • 论著·普通医学
    龙拥军, 卓丽华, 冯若涵, 阮启超, 李凌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6月—2018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4例,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54例均进行了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对照,计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心病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对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54例冠心病患者中,共有63支冠状动脉发生狭窄,其中左主干狭窄21支,左前降支狭窄16支,左回旋支狭窄18支,右冠状动脉狭窄8支。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总检出率为95.23%(60/63),其中诊断左主干狭窄检出率为100%。结论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灵敏度及特异度高,可清楚显示血管狭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 论著·普通医学
    杨茹, 曹信宇, 王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维生素D水平及与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1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军工医院诊疗的82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T2DM组)。与其同时纳入30名体检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根据有无DPN将82例T2DM患者分为DPN组(n=53)与无DPN组(NDPN组,n=29)。比较T2DM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25-(OH)D水平,进一步比较DPN组与NDPN组患者的25-(OH)D水平。采用Pearson's检验分析25-(OH)D与IL-13、IL-17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结果 T2DM组患者25(OH)D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DPN组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IL-17均高于NDPN组(P<0.05);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edian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正中神经振幅(median nerve amplitude,MNA)、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peroneal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PMCV)、腓运动神经振幅(peroneal motor nerve amplitude,PMNA)、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edian nerve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SCV)、正中运动神经振幅(median motor nerve amplitude,MMNA)、25(OH)D、IL-13均低于NDPN(P<0.05)。疼痛型DPN患者的25(OH)D水平低于无痛型DPN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NDS评分中重度患者25(OH)D水平高于轻度、低于中度患者(P<0.05);DPN组患者25(OH)D与IL-13呈正相关(r=0.559,P=0.000);与IL-17呈负相关(r=–0.363,P=0.008);年龄、病程、HbAlc、IL-17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P<0.05);25(OH)D、IL-13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维生素D缺乏可以下调IL-13水平,上调IL-17水平来促进DPN的发生,且与DPN类型及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但是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 卫勤管理
  • 卫勤管理
    钟贵陵, 宋振耀, 张家康, 仇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加强医疗机构防疫能力体系化建设,提升医务人员公卫素养和疾控能力。方法 结合某医疗机构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实践,发现医疗机构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和困难问题,总结经验做法,探讨加强医疗机构防疫能力体系化建设的方法思路。结果 对医疗机构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一些有益思考,提出防疫物资基数化管理、模块化设置;建立国家级培训基地,对医疗队基地化轮训;医疗机构设置疾病预防控制科,嵌入国家疾控体系中;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季节性门诊整合为防疫门诊,强化传染病筛查力度;按照战备思维加强应急动员体系建设;将防疫能力考核评价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提升公卫素养。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医疗卫生机构在防控中的短板弱项,提示我们加强防疫能力体系化建设是医疗机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关键,重点是强化预警监测、应急动员、能力储备、培训考核、信息共享等五大体系建设。
  • 卫勤管理
    邓略, 张慕哲, 王全, 张莉莉, 苏芳, 刘琳, 卜伟平, 刘何庆, 赵彦鹏, 温新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针对军事飞行人员颈腰伤病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在吸取国内外运动医学领域和传统医学领域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一套包含徒手训练、器械训练、飞行前热身和飞行后恢复等4个方面的颈腰伤病防治专项体能训练方法,介绍了各项训练的动作要领、强度控制、训练频次、注意事项等内容,可用以指导军事飞行人员颈腰伤病防治专项体能训练。
  • 卫勤管理
    周华, 马晓璇, 孙鹏, 黄鹤, 闫小彬, 时惠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我军机动卫勤分队3种常用野战X线成像设备在跨区机动条件下的工作开展和持续保障效能。方法 分别从运输方式、展开时间、图像质量,稳定性能、机动灵活性等方面比较,3种常用野战X线成像设备在救援突发自然灾害、机动拉练、卫勤演习保障等复杂情况下的适应性与优劣性。结果 在道路通达、电源供应稳定的情况下,选择数字化改装后的野战X线车可顺利完成野战X线成像工作;而便携式野战DR因其运输方式灵活,设备展收时间快,工作效率高,图像质量好,持续工作性能稳定可靠、复杂环境适应性强的特点,更适用于机动运输困难、持续电力供应缺乏的情况下。结论 便携式野战DR的应急机动能力、野战环境适应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野战医疗卫勤保障快展快收的需求。
  • 卫勤管理
    阮柏, 张迁, 王瀚, 王斌, 薛军辉, 王小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航空航天临床医学是研究空勤人员与航天员医学选拔、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健康维护与医学鉴定的一门科学,具有交叉性、实践性和高技术性等特点。该课程是为我军航空兵部队培养合格航空卫勤医疗人才的核心必修课程,属于一门首次岗前任职专业课。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始终围绕学员第一任职能力提升,针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和改革。
  • 综述
  • 综述
    王辰, 邢长洋, 袁丽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人机已成为空军作战的必要选择,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日益增强。但其长航时、高压力、无规律的作业特点,极易导致操作人员疲劳,从而影响作战效果,危及飞行安全。文章结合国内外航空医学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介绍了航空卫勤保障在无人机飞行员选拔方面的进展,分析了无人机飞行员疲劳预防、监测及对抗措施,为我军无人机部队建设发展提供经验。
  • 综述
    冯慧敏, 金占国, 刘红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一种良性前庭功能性疾病,以发作性自发性眩晕为主要前庭症状形式,关联偏头痛和眩晕两种症状形式,是引起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其VM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基因突变是导致VM发病的主要因素,所以从基因层面阐述VM的发病机制成为了VM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诸多学者对VM的相关基因位点突变进行了遗传学研究,其中包括CACNA1A、ATPlA2等离子通道相关基因、PGR等受体相关基因以及染色体5q35、16q12和11q相关区域和位点。我们通过研读此类文献并予以综述。
  • 综述
    邢庆昌, 胡文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静药性理论”肇始于古代医家,明确提出药物动静属性则肇始于明代医家张景岳。后世医家代有发挥,尤其是当代医家通过归纳总结将其上升为独立的处方用药理论。动静药性是对中药在“走”与“守”性能方面的概括。其中,动性药“性动而走”,而静性药“性静而守”。运用“动静药性理论”需要注意:方剂配伍的“动静结合”;静药用量宜重,动药用量宜轻;药性配伍中“动性”的主导作用。研究药物“动静药性理论”能够提高我们临床处方用药水平,值得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深入探究。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段付军, 李莎恩, 张恒, 张丹, 刘慧, 杨敏, 张永昕, 董俊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