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25
  
  • 全选
    |
    指南
  • 指南
    中国康复医学会居家康复专委会, 空军军医大学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长新冠是一种与感染相关的慢性疾病,个体化、多学科协作的综合康复是长新冠的重要治疗方法。为促进长新冠的康复,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居家康复专委会发起,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具体承担制定任务,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制订手册》、采用GRADE方法,组建了多学科指南工作组,遴选出长新冠诊断、康复评价与治疗的16个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 论著·航空医学
  • 论著·航空医学
    李雪, 黄炜, 郭建生, 刘勇, 冯伟, 王庆菊, 伍奇, 费祥武, 步笑辉, 梁家林, 游丹丽, 孙园园, 徐建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左室舒张功能减低飞行员运动心肺指标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在2020年1月—2023年9月于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疗养的飞行员中选取30例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飞行员作为研究组,30名健康飞行员作为对照组,2组均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测试,记录并分析2组飞行员在静息状态下超声心动图指标和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中的最大运动功率、呼吸储备、每搏输出量、运动后恢复心率、最大公斤摄氧量、最大摄氧量预计值、代谢当量、峰值心率和氧脉搏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最大运动功率、呼吸储备、每搏输出量、运动后2 min心率恢复值和运动后3 min心率恢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9~3.740,P均<0.05);最大公斤摄氧量与运动后2 min心率恢复值、运动后3 min心率恢复值呈正相关(r=0.558、0.457,P=0.001、0.011)。2组飞行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前后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Tei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9~9.617,P=0.002或<0.001)。结论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飞行员早期可出现运动心肺功能改变及自主神经调节异常,运动后2 min心率恢复值、运动后3 min心率恢复值可以反映自主神经的调节能力及有氧运动能力,可用于指导飞行员体能训练及运动处方制定。

  • 论著·航空医学
    江涛, 温丽君, 刘磊, 陈超裕, 赵茜, 王一涵, 殷娇, 汤婕, 杨钧程, 赵文静, 郑挺, 王小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战斗机飞行员弹射离机模拟训练实际情况分析探讨弹射训练时心率(heart rate,HR)、情绪以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变化,为针对性开展科学训练和提高训练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记录分析36名战斗机飞行员参加2次弹射离机模拟训练和3个弹射阶段(弹射前、弹射中、弹射后)的心电数据[HRV指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RR intervals,SDRR)、频域指标总功率(total power,TP)、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低高频比(low frequency to high frequency ratio,LF/HF)和HR]、情绪及训练前后血压等,分析调查问卷结果。结果 第1次弹射离机模拟训练评定结果优秀率只有13.89%,1名训练评定不合格;第2次弹射训练优秀率达到83.33%,训练评定成绩均在良好以上。第2次弹射训练相比第1次弹射训练,战斗机飞行员紧张度打分有72.22%在3分以下,有91.67%战斗机飞行员信心度打分主要在4分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次弹射训练前、中、后HRV变化指标进行Scheirer-Ray-Hare检验结果显示,不同训练阶段间战斗机飞行员HRV指标SDRR、TP和L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1.016、50.265、6.316,P<0.001、<0.001、=0.042)。结论 战斗机飞行员通过弹射离机模拟训练能有效提高弹射离机的应急处置能力,增加弹射时的信心。

  • 论著·航空医学
    尚腊梅, 郭大龙, 曹征涛, 熊航, 秦瑜斐, 谭保森, 高艾京, 田甄, 周玉彬, 叶海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飞行人(学)员飞行前、飞行中和飞行后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特点,为其心理压力分析及空中训练的航卫保障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4年3—6月,选取42名男性飞行人(学)员进行测试,在飞行前中后开展生理监测,监测心电、心率数据,对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飞行员基线及飞行训练前中后心率、低频(low frequency,LF)、高频(high frequency,HF)、低高频比(low frequency to high frequency ratio,LF/HF)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91~31.909,P均<0.05)。飞行员飞行训练中心率、LF、LF/HF升高(P<0.001、=0.001、0.004),HF降低(P=0.001);飞行学员飞行训练前中后NN间期的标准差、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the successive differences,RMSSD)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479、8.005,P=0.005、0.002);飞行学员日常飞行训练中RMSSD降低(P=0.008)。结论 飞行员日常训练中心率、频域指标变化明显,飞行学员日常训练中时域指标变化明显,为飞行人(学)员空中训练的航卫保障提供参考依据。

  • 论著·航空医学
    刘逊元, 徐先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前后飞行员前庭功能检测结果,分析造成前庭功能减退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2016年1月—2023年12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进行前庭功能检查的飞行员住院病历资料,抽取初次发现单侧前庭功能减退的飞行员资料60例,将2020年1月1日作为时间节点,之后检出者纳入研究组51例,之前检出者纳入对照组9例,统计分析2组飞行员前庭功能临床特征。结果 研究组占同时期所有体检飞行员比例较对照组高(χ2=4.284,P=0.038)。研究组中47例飞行员无前庭相关症状,4例有前庭相关症状;对照组中3例无前庭相关症状,6例有前庭相关症状。研究组无前庭相关症状者占比较对照组高(χ2=15.059,P<0.001)。2组间前庭检查异常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首次发现单侧前庭功能减退时研究组飞行合格41例(80%),暂时飞行不合格6例(12%);对照组飞行合格3例(33%),暂时飞行不合格5例(56%);研究组飞行合格占比较对照组高(χ2=6.424,P=0.011),暂时飞行不合格占比较对照组低(χ2=7.092,P=0.008)。结论 新发现的无症状单侧前庭功能减退飞行员案例增多可能与新型冠状病毒低毒力毒株感染和疫苗接种有关,但对前庭功能损害较轻,可按前庭感受器病进行详细分类诊断和医学鉴定。

  • 论著·航空医学
    刘雁冰, 易嘉诚, 薛晶晶, 伍华丽, 吴静, 曾葭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军事飞行人员脑血管疾病及其飞行因素和临床影像特点。方法 对2020年12月—2024年4月在某医学中心因脑血管疾病收治的13例军事飞行人员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一般临床资料、飞行机种、头颅核磁影像资料、诊治经过和随访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3例中飞行学员9例、飞行员3例、空中战勤人员1例。均经3.0 T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确诊为脑血管疾病,分别是微小动脉瘤7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其他血管异常2例。2例经手术治疗,其余经医学随访病情稳定。经鉴定委员会讨论决定:空中战勤术后复飞1例;单座机飞行员改换双座机2例,运输机2例,直升机3例,转改为空中战勤1例;飞行不合格4例。结论 对飞行学员选拔和单座机飞行员的脑血管疾病医学鉴定应该从严把控。对于无症状和出血概率较低的飞行员可转改载荷小的多座机,随访时加强头颅核磁相关检查项目。加强飞行人员的头颅高分辨核磁筛查,有助于飞行人员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维护飞行安全。

  • 论著·航空医学
    李松林, 张金康, 杜俊杰, 王瀚, 吴迪, 王斌, 陈宇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飞行员大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与航空医学鉴定原则。方法 对2016年5月—2022年5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6例距骨骨软骨损伤(Hepple Ⅴ型)的飞行员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飞行员均采用内踝截骨入路显露病灶,利用骨软骨移植器械取同侧股骨外侧髁非负重关节面骨软骨柱进行多柱镶嵌式移植修复。采用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评估距骨骨软骨损伤情况和软骨移植区愈合情况。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踝-后足评分对飞行员术前和随访期(术后3、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疼痛与踝关节活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6例飞行员术后3、6个月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内踝截骨端已愈合,骨软骨移植区域愈合良好,软骨面平整。随访期间无伤口感染、截骨端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6个月,膝关节活动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4,P=0.611)。术后3、6个月VAS评分较术前改善(P均<0.001)。术后3、6个月踝关节AOFAS评分较术前改善(P均<0.001),术后6个月的踝关节AOFAS评分较术后3个月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后6个月,6名飞行员重新返回正常体育活动,航空医学鉴定结论为飞行合格。结论 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飞行员Hepple V型距骨骨软骨损伤可以缓解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不影响取骨软骨区膝关节的功能。飞行员放飞的航空医学鉴定结论下达时间在术后6个月较为适宜。

  • 论著·航空医学
    金鑫, 杨晓明, 刘珺, 李凡歌, 曹钰璇, 李相生, 纪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外科住院飞行员的手术治疗及复飞情况,探讨不同复飞结果飞行员的特征,为外科住院手术飞行员复飞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选取2012年1月1日—2023年5月22日期间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飞行员202例,根据航空医学鉴定结果分为飞行合格组(186例)和飞行不合格组(16例)。比较2组基本信息、手术治疗情况和最终飞行鉴定结果。结果 住院科室分布方面,飞行合格组以普通外科、胸腔外科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为主,飞行不合格组以骨科和神经外科为主(P=0.009);住院时间方面,飞行合格组平均14.50(10.00,22.00)d,低于飞行不合格组平均23.00(16.25,29.00)d(Z=-2.817,P=0.005);术后去向方面,飞行不合格组去ICU病房的比例高于飞行合格组(P=0.017);手术时间方面,飞行不合格组平均110.00(62.50,195.00)min,高于飞行合格组60.00(38.50,100.00)min(Z=-2.413,P=0.016)。结论 不同复飞结果飞行员的住院科室、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去向均存在差异,提示对航空医学鉴定结论有一定的影响。

  • 论著·航空医学
    刘菲, 张月, 陈安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飞行人员进行地面夜间近视模拟体验,分析夜间近视的发生原因,评价验证夜间近视体验与克服夜间近视的训练效果。方法 使用新型T2/YSX-1型夜视生理体验训练设备,为2022年7—12月在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参加年度大体检的62名飞行人员进行夜间近视体验训练,通过眨眼、眼球扫视运动进行克服训练,并采集训练数据,比较不同年龄、飞行岗位飞行人员夜间近视模拟训练差异。结果 62名飞行人员中,发生夜间近视62名(100.00%);夜间近视克服训练成绩优秀6名(9.68%),良好5名(8.06%),合格39名(62.90%),不合格12名(19.35%)。不同年龄飞行人员夜间近视克服训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飞行员夜间近视克服训练与其他岗位飞行人员之间训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1)。结论 本训练验证了通过眨眼、眼球扫视运动可提供有效视觉刺激,是克服夜间近视的有效方法,为规范飞行人员夜视训练中的夜间近视体验与训练提供了数据依据。

  • 论著·航空医学
    李小龙, 王晓玲, 梁惠, 钟征勤, 晏旭宏, 覃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STB)、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对飞行人员血脂、脂肪肝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在联勤保障部队桂林康复疗养中心疗养的1 318名男性飞行人员,根据不同机种分为歼击机组(581例)、运输机组(376例)和直升机组(361例),对3组在STB、ALT不同水平下相关疾病检出率和指标异常进行分析。结果 3组脂肪肝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0,P=0.021),歼击机组与直升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4,P=0.006);3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增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08,P=0.010),歼击机组和运输机组、直升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50、6.029, P=0.014、0.014)。3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07,P=0.002),歼击机组与直升机组TC水平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组HDL-C水平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87,P=0.019),歼击机组与运输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STB增高与STB正常条件下相关脂质代谢疾病检出率比较:运输机组、直升机组高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症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04、11.446,P=0.030、0.001),歼击机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增高、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4.762, P=0.001、0.031)。歼击机组、运输机组HDL-C水平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36、2.708,P=0.042、0.007),直升机组TG水平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9,P=0.005)。ALT增高与ALT正常条件下相关脂质代谢疾病水平值比较:3组TG水平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38、2.509、5.515,P=0.001、0.012、0.001),歼击机组与直升机组TC、运输机组HDL-C、直升机组LDL-C水平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50、3.297、2.107、2.617,P=0.005、0.001、0.036、0.009)。结论 歼击机飞行人员血脂健康情况优于运输机和直升机飞行人员,适度STB能降低甘油三酯血症和脂肪肝风险。

  • 论著·普通医学
  • 论著·普通医学
    李弘, 穆珊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丁苯酞联合替奈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sST2)等细胞因子以及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三科符合静脉溶栓条件的108例AIS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丁苯酞组(54例,替奈普酶+丁苯酞)和对照组(54例,仅替奈普酶)。比较2组治疗前(溶栓后)及治疗后(14 d)的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sST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情况,并记录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果 2组治疗后24 h、7 d及14 d 后NIHSS评分均持续下降(P均<0.001),丁苯酞组在治疗后14 d,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11);丁苯酞组短期(治疗14 d)神经功能转归达到良好预后标准(mRS≤2分)的患者比例较对照组高(χ2=4.123,P=0.042);长期随访(90 d)观察中,良好功能结局(mRS≤2分)的实现率亦优于对照组(χ2=4.160,P=0.041)。2组出血转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丁苯酞组细胞因子sST2、MMP-9、IL-6和hs-CRP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Z=2.173~3.160,P均<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替奈普酶可有效抑制AIS患者炎症反应,降低血清sST2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未增加出血风险。

  • 论著·普通医学
    邱爽, 高净, 肖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甲状腺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参数构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唐山市人民医院105例PTC患者,统计CLNM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CLNM分为CLNM组和非CLNM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CEUS参数,通过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TC患者发生CLNM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CLNM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效用。结果 PTC患者的CLNM发生率为48.57%(51/105);CLNM组女性占比、年龄、多发病灶占比、病灶最大径、甲状腺超声影像和数据报告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评分、血清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水平、靶向Xklp2靶蛋白、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receptor 4,CXCR4)和癌组织金属蛋白酶解离素9(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9,ADAM9)基因表达量均高于非CLNM组(t/χ2=2.282~12.302,P均<0.05),血清微小RNA-363(microRNA-363,miR-363)水平、癌组织微小RNA-1296(microRNA-1296,miR-1296)、微小RNA-1243(microRNA-1243,miR-1243)、蛋白磷酸酶4调节亚基1基因表达量、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均低于非CLNM组(t/χ2=5.914~8.638,P均<0.001);TI-RADS评分、TK1、miR-363、miR-1296、miR-1243、CXCR4、ADAM9、TTP、PI和MTT为PTC患者发生CLNM的影响因素(OR=0.267~3.124,P均<0.05);根据影响因素构建CLNM风险预测模型,Bootstrap内部验证(n=1 000)验得到该模型预测PTC患者发生CLNM的曲线下面积为0.915(95%CI:0.884~0.917),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在预测CLNM发生风险方面具有良好临床效用,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的校准曲线观测值和预测值的重合度较好。结论 基于CEUS参数构建PTC患者的CLNM风险预测模型在预测CLNM发生风险方面具有良好预测效能和临床效用。

  • 论著·普通医学
    胡翔宇, 冯子鹤, 马威望, 刘洪波, 冯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颈椎病患者出现椎体位移后颈椎椎间盘与周围结构的应力变化,以及手法复位后患者症状减轻的潜在机制。方法 选择1名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全颈椎薄层CT扫描,从CT图像中提取骨骼模型并在骨骼模型基础上构建软组织完成颈椎有限元模型,与既往文献进行对比,验证其有效性;随后固定C4、C5和C6节段的上表面Z轴旋转自由度,模拟椎体位移发生后的脊柱力学环境改变,约束模型C7椎体下表面,于C3椎体上表面施加73.6 N的跟随载荷,在旋转的工况下,分析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的应力峰值及分布变化。结果 建立了C3~C7颈椎有限元模型,共建立了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5种,20组韧带。椎体由四面体、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由六面体为主的单元组成,模型共有351 188个节点,183 241个单元。在依次固定C6、C5、C4椎体上表面Z轴旋转自由度时,与未处理组对比,双侧关节突及椎间盘应力峰值变化较大;固定C5组的C3~C4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与未处理组比较稍减小,C4~C5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增大明显;其他条件下,与未处理组比较,其固定节段以下的关节突关节整体应力减小,而固定节段以上整体应力增加。在C3~C7双侧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峰值及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旋转对侧,以C3~C4右侧软骨为应力集中点。C3~C7椎间盘应力峰值及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C4~C5,但在固定C4上表面Z轴自由度后,椎间盘应力峰值变成了C3~C4结论 椎体位移会导致椎体上下的生物力学传导受阻,患椎以下节段的活动度减小,患椎以上节段在完成颈椎整体耦合运动时会代偿性的增加活动度以完成运动,使患椎以上节段的退变加速。

  • 论著·普通医学
    张秀瑢, 陈燕萍, 杨严皓, 刘小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患者在手术后接受放射性碘-131(radioactive iodine-131,131I)治疗的剂量对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城东分院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术后131I治疗的126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131I治疗的剂量分为A组(1.1 GBq)53例、B组(3.7 GBq)45例和C组(5.5 GBq)28例,比较各组甲状腺残留组织的清除率、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发生率、不良反应、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3组甲状腺残留组织的清除率、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131I剂量(HR=1.989,95%CI=1.029~3.845)、年龄增大(HR=1.080,95%CI=1.008~1.157)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HR=0.066,95%CI=0.014~0.301)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保护因素。A组的36项健康调查表(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高于B组和C组(P=0.046、<0.001),B组SF-36评分高于C组(P=0.020);A组5维健康状态量表评分高于C组(P=0.002);B组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低于A组和C组(P<0.001或P<0.05)。结论 对于DTC患者,131I治疗的剂量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过高的剂量可能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的风险,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

  • 论著·普通医学
    宫文婷, 洪礼琳, 刘守红, 韩立存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3种冲洗液在牙髓炎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口腔科进行治疗的牙髓炎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A组(31例)、观察组B组(31例)及对照组C组(31例)。根管预备期间A组给予3%次氯酸钠冲洗液,B组给予1%次氯酸钠冲洗液,C组给予3%双氧水冲洗液。比较3组患者在根管治疗中使用冲洗液前后患牙根管菌落数、内毒素含量、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8及MMP-9水平,以及使用冲洗液前和1周后患牙处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比较使用冲洗液前、24 h、48 h、1周后咬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随访1年,统计治疗成功率。结果 使用冲洗液后,根管菌落数和内毒素含量A组<B组<C组,MMP-2水平、MMP-8水平A组低于B组和C组,MMP-9水平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使用冲洗液1周后,IL-8水平A组低于C组(P=0.007),TNF-α水平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使用冲洗液后24 h、48 h和1周均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访1年,A组、B组、C组成功率分别为96.55%(28/29)、76.92%(20/26)、75.00%(18/2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结论 在牙髓炎的根管治疗中,使用次氯酸钠冲洗液能够更有效减少根管菌落数,降低内毒素含量,同时3%浓度的次氯酸钠冲洗液能更好地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治疗后的疼痛并提高治疗成功率,可作为根管冲洗的首选方案,其综合疗效为优化牙髓炎治疗流程提供了循证依据。

  • 论著·普通医学
    宋秋灵, 武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单耳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5月菏泽市立医院耳鼻喉科收入诊疗的单耳突发性耳聋患者304例,进行不同临床特征下治疗有效率的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临床特点对单耳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并进行治疗前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的比较。结果 不同患病时间、听力曲线类型和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的患者间治疗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93、23.198、10.743,P=0.001、<0.001、=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病时间(OR=3.669,95%CI:1.322~10.177)、听力曲线(OR=2.878,95%CI:0.273~30.284)和焦虑抑郁(OR=2.846,95%CI:1.177~6.879)为单耳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影响因素。治疗2周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504, P<0.001)。结论 单耳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影响因素为患病时间、听力曲线类型和焦虑抑郁,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重点关注。

  • 论著·普通医学
    祃丽娟, 严秋红, 袁小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成人Still病(adult onset Still's disease, AOSD)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水平,减少复发。方法 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21—2024年37例AOS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其中34例患者行血培养、30例骨髓穿刺排除感染和肿瘤。临床表现发热35例,典型皮疹31例,关节痛28例,肌肉痛25例,咽痛19例,瘙痒19例,淋巴结大15例,脾大1例。实验室指标中白细胞计数>10×109/L者25例,肝功能异常23例,类风湿因子阴性33例,抗核抗体阴性32例。未予针对治疗2例,只应用非甾体抗炎药3例,只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5例,应用糖皮质激素27例。27例应用激素治疗患者中结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者4例,结合丙种球蛋白2例。2例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大剂量激素冲击加丙种蛋白治疗后均好转后出院。结论 AOSD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咽痛、瘙痒。AOSD的诊断仍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指标。激素为AOSD的一线治疗,严重病例可加用免疫抑制剂与丙种球蛋白治疗。

  • 论著·普通医学
    赵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前列腺增生术后尿失禁患者应用盆底肌训练联合规律作息指导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4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泌尿外科医学部收治的行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术后尿失禁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抽样法分组,对照组(n=75)实行膀胱功能训练,研究组(n=75)实行盆底肌训练联合规律作息指导。比较2组治疗效果、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The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ICIQ-SF)评分、漏尿次数、负性情绪、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Score,NIH-CPS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现实疼痛强度量表(Pain Perception Index,PPI)评分。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χ2=8.963,P=0.003);治疗后研究组ICIQ-SF评分和漏尿次数较对照组低(t=14.208、9.319,P均<0.001);治疗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较对照组低(t=3.060、3.570,P=0.003、0.001);治疗后研究组NIH-CPSI、VAS、PPI评分较对照组低(t=6.408、2.684、9.826,P<0.001、=0.008、<0.001)。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后尿失禁患者应用盆底肌训练联合规律作息指导,有利于减少患者漏尿次数,改善负性情绪,减轻疼痛程度,实践价值较高。

  • 卫生勤务
  • 卫生勤务
    刘磊, 谷利群, 孔亚林, 韩玉明, 吴飞飞, 李愿, 关林, 李宁, 张向阳, 宁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应对极限运动科学有效的热习服训练方法。方法 选取2022 年1月—2024年2月海南沿海部队执行作战任务的男性士兵14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室内训练组(7名,室内热习服训练)和户外训练组(7名,户外热习服训练)。室内训练组于室内环境中训练,环境温度(35.00±0.20)℃,相对湿度(40.00±2.00)%;采用无动力跑步机,坡度5%,阻力7,完成5 km跑步,尽力跑;户外训练组根据实时室外温度调整着装,每日完成6 km跑步(分3次进行,间歇休息10 min)。2组训练周期均为7 d,训练前后均进行热耐力检测。采用生理应激指数(physiological strain index,PSI)评估热习服训练后热耐力的改善情况,设定PSI≤3为热耐力优秀的判定标准。室内训练组每日训练中持续监测直肠温度、心率,训练后计算出汗量,并计算PSI;户外训练组持续监测每日训练中耳蜗温度、心率,训练后计算出汗量,并计算PSI。结果 室内训练组训练后最快心率(P=0.002)、最高核心温度(P=0.003)均较训练前低,PSI改善(P<0.001),训练结束后热耐力检测PSI为2.33±0.35(≤3),达到优秀标准。户外训练组训练结束后热耐力检测最高核心温度(P<0.001)、最快心率(P<0.001)均较训练前低,训练结束后热耐力检测PSI为2.54±0.33(≤3),达到优秀标准。组间比较:室内训练组平均最高核心温度高于户外训练组,而平均出汗量低于户外训练组(P均<0.001)。结论 无论是模拟环境还是户外自然环境,本研究采用的极限运动热习服训练方法均可使参训人员达到PSI≤3的优秀标准,从而增强其对极限运动下热应激反应的适应能力。

  • 卫生勤务
    秦义隆, 文治洪, 席远航, 杨琳, 王航, 代静, 王春晨, 刘洋, 高志君, 曹新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针对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实施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协同工作记忆训练策略对军校学员的抑制控制效能增强效果。方法 纳入2024年11—12月空军军医大学航医系开展认知能力训练预试验达标的48名本专业男性学员,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协同组、单rTMS组、单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2名。rTMS组实施为期2周、每周3次的刺激干预;协同组在刺激干预后附加进行工作记忆训练;训练组仅在试验期间执行工作记忆训练;对照组执行伪刺激。探究4组受试者的抑制控制效能在干预前后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改善情况。结果 停止信号任务(stop-signal task,SST)结果表明,干预后,单rTMS组、单训练组和协同组停止信号反应时(stop-signal reaction time,SSRT)均较对照组低(P<0.001、P=0.033、P<0.001);单rTMS组和单训练组SSRT均较协同组高(P均<0.001);单rTMS组、单训练组和协同组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协同组干预后错误率较对照组低(P=0.014),且干预后单rTMS组和协同组抑制错误率均较干预前低(P均<0.001)。冲突抑制任务(Stroop)结果表明,4组Stroop反应差时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时间=5.505,P时间=0.019)。干预后,单rTMS组和协同组Stroop抑制错误率较均对照组低(P均<0.001);与单训练组相比,协同组Stroop抑制错误率均降低(P<0.001)。干预前后协同组和单rTMS组Stroop抑制错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结论 rTMS刺激左DLPFC脑区对抑制控制功能具有改善效果,且协同使用工作记忆训练策略较单独使用产生叠加效应。

  • 卫生勤务
    白霜, 陈曦蒙, 刘娟, 吴飞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社会支持对基层部队青年士官希望水平的影响效应,并阐明核心自我评价和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Herth希望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Rosenberg自尊量表对2024年6—9月空军基层部队150名青年士官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7.0及其宏程序Process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多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各量表评分间的相关性,通过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进一步校验中介效应。结果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45份,有效率96.67%。145名空军青年士官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Herth希望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自尊量表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4.05±5.68)、(43.78±3.95)、(45.43±4.58)分和(33.86±3.13)分;希望水平与核心自我评价(r=0.733,P<0.001)、自尊(r=0.768,P<0.001)、社会支持[总分(r=0.280,P<0.001)、主观支持维度得分(r=0.208,P=0.012)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得分(r=0.373,P<0.001)]均呈正相关。希望水平与自尊的相关性最高;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中,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最强。模型路径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无法直接预测希望水平(P=0.553),而是通过2条中介链间接地预测希望水平:1)通过核心自我评价间接地正向预测希望水平(β=0.368×0.329=0.121);2)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地正向预测希望水平(β=0.368×0.691×0.504=0.128)。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核心自我评价和自尊在社会支持与希望水平间起中介作用(总效应=0.312,95%CI:0.187~0.424)。核心自我评价单独发挥中介效应(效应值=0.141,95%CI:0.070~0.221),并与自尊形成链式中介路径(效应值=0.128,95%CI:0.066~0.206),而自尊的独立中介效应不显著(效应值=0.043,95%CI:-0.012~0.102)。结论 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和自尊2个中介变量影响青年士官的希望水平,可为今后开展希望水平的心理治疗和综合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 卫生勤务
    罗渊, 张晓丽, 曲国龙, 徐余海, 李浩, 郭文敏, 吕晓娇, 马小艳, 苑婧, 韩文洁, 王广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军列装的医疗救护飞机具备远距离、长航时精准空运医疗后送的能力,可快速响应危急重症伤病员的医疗后送需求,能提供急需的空中医疗救护。机上配备的医学检验模块主要以现场即时检测技术(point-of-care testing,POCT)为主,具有覆盖项目广、方法学多样且技术集成度高等优点。笔者在总结多年医疗后送任务经验和跟踪分析俄乌冲突等现代战争伤情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POCT的应用进行经验总结,有望不断提高空运后送途中的医疗救护能力,从而降低战创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 卫生勤务
    毛志远, 张晓丽, 张世杰, 王飞, 石玮, 杨晶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梳理分析在中柬“和平天使-2023”卫勤联合演习中,我军空运医疗组在不同任务阶段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针对前沿救治能力较弱、人员编组不合理、后送等级和机制不一致等问题,提出应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合理人员配备、建立联演机制等建议。笔者认为通过联合演习可进一步建设合理、高效和科学的空运医疗后送机制,提升我军空运医疗后送在不同地域、环境和场景下的保障能力。

  • 卫生勤务
    辛培源, 张永顺, 方科, 高鹏, 于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通过回顾医院空中机动医疗队参加全军基地化训练的任务经历,分析训练质效和下一步医院医疗队建设重点,系统阐述基地化训练对于提升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卫勤保障能力的关键性与必要性,并对下个阶段训练基地建设提出意见建议。基地化训练的逐步实施有助于促进机动卫勤分队实战化卫勤保障水平的提高,规范机动卫勤分队展开救治流程,推动机动卫勤分队训练向实战化的目标方向迈进,但因空中机动站卫勤保障理念起步较晚,仍有部分问题亟待解决。空中机动站是空运医疗后送的关键环节,进行空中机动医疗队基地化训练是空军今后实施基地化卫勤训练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提高空军医院遂行实战化卫勤保障任务,强化向战为战、为战练兵和标准化、体系化、集成化空军卫勤系统演习演训卫勤保障能力生成的重要途径。

  • 卫生勤务
    骆明军, 李鹏生, 陈星宇, 李玉迁, 余水莲, 孙贵军, 高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某部雷达站部队训练伤的损伤部位及损伤类型分布情况,为科学制定官兵训练伤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4年4—5月就诊的188例雷达站官兵进行现场调查,统计其训练伤的伤病部位及损伤类型的分布情况。结果 雷达站官兵训练伤伤病部位占比前3为膝关节及小腿23.40%(44/188)、腰背部15.96%(30/188)和踝关节及足部13.30%(25/188);损伤类型占比前3为韧带损伤19.15%(36/188)、腰椎间盘突出12.76%(24/188)和肌肉损伤10.64%(20/188)。结论 雷达站官兵训练伤中膝关节及小腿、腰背部损伤发生率较高,损伤类型大多为韧带损伤和腰椎间盘突出,因此需加强其下肢稳定性和灵活性的训练和指导,以及腰背部核心训练。

  • 卫生勤务
    陈召, 邹志强, 卢强, 许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以下简称联马团)中国二级医院空运医疗后送病例疾病谱,归纳总结联马团维和部队空运后送病例特点。方法 收集联马团中国二级医院自2022年9月1日—2023年11月30日执行任务以来完成的空运医疗后送病例,通过疾病谱及各出兵国空运医疗后送病例数分析,探讨联马团维和官兵各系统疾病情况以及各出兵国疾病特点。结果 疾病谱分析结果显示,战创伤、肌肉骨骼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病例数占比较多,分别为19.39%(19/98)、14.29%(14/98)和13.27%(13/98)。在所有病例中,担负护卫、运输、巡逻和快速反应等任务的孟加拉国、埃及、斯里兰卡和约旦空运医疗后送的病例占比较多,分别为21.43%(21/98)、19.39%(19/98)、13.27%(13/98)和9.18%(9/98)。任务期间仅有3例后送病例来自中国维和部队。结论 联合国应合理规划医务人员配比,提高战创伤及消化系统专业人员的比例。另外,还应加强维和人员的安全防护及饮食管理,各出兵国应严格执行维和人员纳入标准,提高维和部队的整体健康水平。

  • 护理园地
  • 护理园地
    刘菊琴, 李彦飞, 张春婷, 蒋莎妮, 董雪, 赵微, 肖薇, 张娜, 张芳, 史伟, 马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4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肿瘤科住院拟行静脉化疗并行中心静脉置管的25例患者,置管方式包括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置管过程中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及腔内心电图定位,术后行胸部X线片检查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5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包括PICC置管14例,TIVAP 11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定位导管尖端准确率96.0%(24/25),腔内心电图和X线片定位导管尖端准确率均为100%(25/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准确判断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尖端位置,有临床指导作用,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 护理园地
    贺娇, 尚敏, 孙超, 王赞, 鱼敏, 赵心越, 张梦芮, 刘利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定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粘接四手操作技术规范与流程。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于2022年9月—2023年6月对21名专家进行3轮函询,确定技术规范及流程内容。选取2023年7—1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固定矫治器粘接四手操作技术治疗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实施规范培训后的四手操作,对照组采用常规配合模式,比较2组的椅旁平均操作时间、单个托槽粘接时间、单个托槽树脂使用量和医师、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3轮专家函询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5,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50(χ2=110.147,P<0.001)、0.165(χ2=121.327,P<0.001)和0.618(χ2=454.006,P<0.001)。构建的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粘接四手操作技术规范包含一级条目5项、二级条目19项、三级条目36项,指标变异系数为0.00~0.09。培训后观察组的椅旁平均操作时间、单个托槽粘接时间、单个托槽树脂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t=73.091、30.116、6.603,P均<0.001),医师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t=9.355、13.589,P均<0.001)。结论 构建的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粘接四手操作技术规范和流程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进一步规范正畸护理诊疗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 护理园地
    魏海霞, 谢小敏, 刘金媛, 王俏艳, 孙瑶瑶, 吴婷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新生儿科护士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维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5—6月对陕西省19所综合医院和4所专科医院的282名新生儿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245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88%。调查工具为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新生儿科护士PICC维护知信行问卷,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新生儿科护士的知信行各维度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生儿科护士PICC维护知识得分为(58.94±8.69)分,态度得分(35.18±4.19)分,行为得分(38.31±4.56)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培训频次(t=2.316,P=0.021)和职称(t=2.680,P=0.008)是新生儿科护士PICC维护知识的影响因素,培训频次(t=3.485,P=0.001)和医院或科室是否定期开展督查(t=5.155,P<0.001)是新生儿科护士PICC维护态度的影响因素,医院或科室是否定期开展督查(t=8.943,P<0.001)和职称(t=2.374, P=0.018)是新生儿科护士PICC维护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新生儿科护士PICC维护的知信行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管理者应构建合理的培训及督查方案,强化新生儿科护士PICC知信行水平。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黄文玲, 吴钺, 孙翠, 白丽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