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骨与关节专栏
    杨一卓, 贾宏博, 刘帅, 凌梦钰, 张远晨露, 张文, 杨洪敏, 刘军, 陈月秋, 井浩瑞, 徐剑, 段燕青, 姚璐, 叶超群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1): 27-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1.007

    目的 调查对飞行员颈痛情况,分析颈痛风险因素,为飞行员颈痛的防治和康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7月—2020年11月招募飞行员284人,对其进行颈痛情况问卷调查及颈部功能评估的横断面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颈痛风险因素筛选。结果 共获得217名飞行员的有效数据,包括歼击机118人,直升机52人,运输机47人。飞行员近3个月颈痛发病率为29.0%,其中歼击机、直升机和运输机飞行员分别为30.5%、36.5%和17.0%。3个机种飞行员的身高、周飞行时间、颈部训练情况、饮酒习惯、上背痛、颈屈肌力、伸肌力、左侧屈力、右侧屈力、左上旋力、右上旋力、左下旋力、右下旋力和颈深屈肌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调整年龄和总飞行时间后,飞行员颈痛的危险因素是上背痛(OR=6.956,95%CI:2.167~22.232),保护因素是颈深屈肌激活(OR=0.146,95%CI:0.033~0.272);歼击机飞行员颈痛的危险因素是上背痛(OR=17.718,95%CI:2.034~154.362);保护因素是颈部左侧屈力量(OR=0.015,95%CI:0.001~0.351)、颈部左下旋转力量(OR=0.950,95%CI:0.911~0.990)和颈深屈肌激活(OR=0.125,95%CI:0.094~0.341);直升机飞行员颈痛的危险因素是周飞行时间(OR=1.183,95%CI:1.106~1.624)和吸烟史(OR=23.663,95%CI:1.597~350.779),保护因素是颈部左上旋转力量(OR=0.143,95%CI:0.082~0.884);运输机飞行员颈痛的保护因素是颈部屈肌力量(OR=0.894,95%CI:0.008~0.943)。结论 飞行员颈痛发病率较高,不同机种飞行员的颈痛风险因素存在差异。良好的颈肌力量和颈深屈肌功能可起到保护作用,个人习惯、飞行时间对颈痛的影响不容忽视,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干预方案。

  • 论著·航空医学
    胡冰冰, 董毅, 裴志刚
    空军航空医学. 2024, 41(5): 393-3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4.05.003

    目的 了解飞行人员的营养状况,探讨人体成分指标与血清代谢性指标的相关性,为指导飞行人员合理膳食和科学训练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3年7—11月在大连康复疗养中心疗养的飞行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和人体成分分析,检测其血脂、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尿酸(blood uric acid ,BUA)及人体成分指标,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并将代谢性指标与人体成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C、TG、HDL-C、LDL-C、FBG、BUA及BMI、骨骼肌肉量、体脂肪量、脂肪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和腰臀比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8.46%、29.33%、20.67%、30.29%、1.44%、40.38%、50.96%、42.31%、64.90%、52.40%、34.62%和76.44%。TC、TG、LDL-C、FBG、BUA与BMI、体脂肪量、脂肪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及腰臀比呈正相关(r=0.199~0.461,P均<0.01),HDL-C与体脂肪量、脂肪百分比和内脏脂肪面积呈负相关(r=-0.256、-0.251、-0.142,P均<0.05)。结论 飞行人员代谢性指标及人体成分指标异常检出率较高,且二者密切相关,建议疗养机构将人体成分分析纳入体检项目,营养医师应综合分析代谢性及体成分指标,对飞行人员进行精准营养评估及膳食指导,以提高其健康水平,有效保障部队战斗力。

  • 论著·航空医学
    朱煜阳, 张焱, 孙洪昌, 杜健, 戈含笑, 谢多, 郝垚坤, 胡译文, 杨柳
    空军航空医学. 2024, 41(1):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4.01.001
    摘要 (178) PDF全文 (169) HTML (14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航校“00后”军事飞行学员和教官进行飞行学员胜任力的现状与期望调查,以考察学员和教官之间对飞行学员当前胜任力与期望胜任力评价的异同。方法 调研2 047名军事飞行学员和86名教官,采用修订的军事飞行学员胜任特征问卷考察学员和教官对胜任力的评价。采用配对分析比较学员和教官对当前状态和期望状态的差异。结果 军事飞行学员当前胜任力水平均已超过理论均值,学员对当前胜任力各因素的评价低于对期望胜任力的评价(Z=-37.918、-37.383、-36.925、-37.721、-37.008,P均<0.001),教官对当前胜任力各因素的评价也低于对期望胜任力的评价(Z=-7.428、-7.062、-7.406、-7.278、-7.235,P均<0.001),学员对当前胜任力各因素的评价均高于教官的评价(Z=2.47、3.34、3.35、3.39、2.98,P=0.014、0.001、0.001、0.001、0.003),学员对期望胜任力各因素的评价也均高于教官的评价(Z=8.71、10.05、8.92、11.04、9.30,P均<0.001),意识形态胜任力在学员和教官对现状和期望的评价中均排名第1。结论 军事飞行学员胜任力仍有提高空间;意识形态胜任力是教官和学员均认为最为重要的胜任力;需同步教官和学员对胜任力水平的期待。

  • 论著·航空医学工程
    师国伟, 郑学文, 王中天, 李林杉, 白玉, 郝梦婷, 潘玮
    空军航空医学. 2024, 41(3): 220-2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4.03.007
    摘要 (186) PDF全文 (116) HTML (16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科学精准防护飞机救生爆炸切割脉冲噪声造成的听觉损伤,进行飞机救生爆炸切割脉冲噪声检测实验仿真设计。方法 按照脉冲噪声听觉损伤安全限值规定的超压评价标准,根据爆炸冲击波超压计算经验公式,分析飞机救生爆炸切割脉冲噪声超压估算的比例距离与飞机座舱内炸测点的关系。其次根据飞行员弹射操作瞬间时空特征,以及飞机座舱和座椅弹射设计,分析并仿真飞机救生爆炸切割瞬间场景,搭建炸测点位置可调整的实验平台,精准仿真座椅各位置姿态的炸点、测点位置。最后进行地面爆炸切割检测实验,收集分析实验数据。结果 基于飞机救生爆炸切割的座舱场景完成仿真设计。2次实验计算得到脉冲噪声超压值分别为165.9、165.2 dB,与实验测量曲线的脉冲噪声峰值接近;实验测得头盔隔声值为21.8 dB,与头盔实际隔声值(22 dB)接近,表明仿真实验检测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飞机救生爆炸切割脉冲噪声检测实验仿真设计可为飞行员听觉损伤防护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卫生勤务
    卢保华, 白向良, 周雪莹, 袁媛, 刘颉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6): 554-5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6.0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增强招飞医学选拔检查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进一步实现精准招飞的目标。方法 收集2022年参加青少年航空学校飞行学员医学选拔定选阶段的1 140名学员超声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胡桃夹现象16例。临床表现血尿1例,直立性蛋白尿0例,左侧腰腹部疼痛2例,左侧精索静重度曲张1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诊断招飞工作中胡桃夹综合征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检查人员应增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招飞医学选拔过程中胡桃夹综合征诊断准确率,进一步实现精准招飞的目标。
  • 论著·航空医学
    赵聪, 张光运, 石进, 陈大伟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5): 395-3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5.003

    目的 回顾空军飞行人员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临床资料,为飞行人员AIS的诊治和航空医学鉴定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电子病历系统、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检索飞行人员AIS病例,总结分析飞行人员AIS特点及航空医学鉴定情况。结果 总共检索到9例飞行人员AIS病例,均为男性,年龄36~50岁,其中飞行员6例,领航员1例,空中通信员1例,空中机械师1例。所有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均≤3分。按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2例为小动脉闭塞型,2例为心源性栓塞型,1例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4例因存在多种病因或检查不全面而归因为不明原因型。共8例飞行人员经过航空医学鉴定,4例随访后无复发和后遗症,结论为特许飞行合格;2例暂时飞行不合格仍在地面观察;2例鉴定结论为飞行不合格。结论 飞行人员AIS多为轻型卒中,其预后航空医学鉴定应结合病情程度、病因、复发风险、治疗结果、飞行岗位、飞行机种和飞行意愿等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 航空航天医学
    康阳, 李林霞, 白雁清, 刘彦琪, 杨岱宗, 马进, 王云英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3): 220-2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3.007

    目的 通过分析陆航某部飞行人员健康状态,探讨环境因素与工作负荷对陆航飞行人员健康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陆航航卫保障能力。方法 收集陆航某部飞行人员疗养出院诊断数据,对健康状态和疾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陆航275名飞行人员中健康等级为甲级的人员占91.3%;患1种或多种疾病的人员占88.6%,同一人员患病种类达到3种或以上的占34.9%;平均BMI(24.26±0.84)kg/m2。共检出疾病66种,合计680例,其中甲状腺结节、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脂肪肝、胆囊息肉检出率较高,分别占11.62%、6.91%、5.88%、4.56%和4.41%。疾病系统归类前五位的为代谢性疾病、甲状腺疾病,骨与关节运动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各年龄组飞行人员患疾病占比在43~46岁和47~51岁年龄组达到100%;随着年龄增长,人均患病数有所增加,在47~51岁年龄组人均患病达到4种。代谢性疾病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且随着年龄增长,1人患2种以上代谢性疾病的占比增加。结论 航空环境因素与工作负荷的联合效应可能是导致飞行人员代谢性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饮食营养、饮水条件、适度的运动锻炼制度等非药物方法治疗预防和控制飞行人员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陆航直升机部队卫勤保障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 综述
    吴铨, 葛朝丽, 张晓丽, 吴飞飞, 周晴霖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6): 540-5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6.013
    未来军事作业环境要求在复杂的、不确定的信息环境下展开联合作战行动,认知战也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对军事人员保持良好的心理和认知状态、决策能力和注意力,以及促进人机协同、提高联合作战的效能提出新的挑战。笔者总结欧洲研究与技术组织召开的“将神经科学应用于效能”研讨会论文交流情况,着重对可应用于军事人员的神经增强和神经反馈训练技术、认知状态评估技术和心理/精神状态评估技术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 航空航天医学
    王聪, 李玉亮, 师国伟, 于飞, 陈珊, 贾宏博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2): 97-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2.001

    目的 开发一种微光夜视成像系统,用于飞行员夜间视觉体验训练。方法 采用远红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调光、数字光处理及投影光学系统仿真设计等技术,开发了一种由LED光源、调光模块、视频处理模块、数字微镜器件、数字光处理控制模块、投影主镜等6个子系统组成的微光夜视成像系统。为验证系统性能和成像效果,测试了系统的辐射光谱、对比度和均匀性等关键技术指标;选取12名视觉功能良好的受试者,对夜视镜改善视觉功能、特殊视觉现象和不同照度成像效果等进行了主观评价打分。结果 系统光谱峰值波长743.1 nm,亮度对比度为143:1,照度均匀性达87.2%,系统光谱能量集中在夜视镜敏感光谱范围,具有较好的成像质量。受试者对夜视镜改善视觉功能、特殊视觉现象和不同照度视觉效果的打分结果依次为(8.08±1.16)、(7.58±0.90)分和(8.25±1.42)分,评价为效果非常好或比较好的共30人次。结论 开发的微光夜视成像系统具有较好的成像质量和接近真实的微光场景模拟视觉效果,可用于飞行员夜间视觉体验训练。

  • 综述
    师国伟, 王中天, 王聪, 王兴伟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1): 79-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1.018

    针对辅助穿刺机器人存在严重依赖医师经验的问题,进行临床操作的人因优化分析和研究设计。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含扰动因素的数字仿生器官,通过临床实时参数驱动生成映射真实器官的数字孪生器官;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其与真实器官无缝重合,并支持医师进行透视观察、实时交互的临床操作,进而由器官映射实现视觉感知优化和穿刺操作感知增强。辅助穿刺机器人结合数字孪生器官、增强现实系统的人因优化设计,使辅助穿刺机器人临床操作就如同开放手术一样,改变传统影像引导穿刺手术方式和理念,能够提高临床穿刺治疗效果。

  • 卫生勤务
    王洁, 张丹, 王真真, 李海贞, 李登科, 周立华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6): 556-5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6.017
    借鉴国外重症空运医疗后送队伍训练经验,笔者结合南部战区空军医院空运医疗队近来年演训的实践经历,分析空运医疗队队员重症救护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通过开展急危重症基础培训、组织综合素质评定、空运医疗后送专项训练等措施为提升医疗队重症救护能力,高效完成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提供有效支撑。
  • 航空航天医学
    朱煜阳, 张焱, 孙洪昌, 杜健, 戈含笑, 韩梦霏, 刘昕, 杨柳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3): 193-1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3.001

    目的 采用战斗机飞行员胜任特征问卷调研飞行学员的胜任力,并与教官的评价进行交叉验证。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调研2 047名飞行学员,对约50%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一部分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同时调研教官86人,以他们对飞行学员胜任力的他评成绩为效标。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专业胜任力,心理胜任力,意识形态胜任力,一般性胜任力和发展性胜任力5个因子,累积解释问卷总变异量的58.92%;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5因子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χ2=4.38,拟合优度指数=0.870,比较拟合指数=0.917,不规范拟合指数=0.910,增值拟合指数=0.917,Tucker-Lewis指数=0.910,近似误差均方根=0.057)。学员和教官在5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7、4.001、3.600、3.532、2.690,P=0.034、<0.001、<0.001、<0.001、0.007)。结论 飞行学员胜任力由专业胜任力、心理胜任力、意识形态胜任力、一般性胜任力和发展性胜任力5个部分组成。

  • 航空航天医学
    刘何庆, 张立辉, 赵彦鹏, 卫晓阳, 李宝辉, 金朝, 王若永, 吴明磊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2): 102-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2.002

    目的 开展头部载荷对头颈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为持续性正加速度作用下飞行员转头适宜性和飞行员头戴装备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大口径视野计为测量平台,12名受试者分为甲组[6名,平均年龄(18.8±1.2)岁]和乙组[6名,平均年龄(40.8±5.9)岁]。受试者佩戴某型头盔夜视系统(包括保护头盔、夜视镜及配套的供氧面罩,重量1.955 kg),按其重量成倍地增加配重。测量不同载荷时受试者头颈旋转、俯仰的角度和角速度,记录受试者的主诉。结果 甲组头部载荷16 kg时达到载荷终点(相当于3.0 G),乙组头部载荷12 kg时达到载荷终点(相当于2.4 G)。随着头部载荷增加,2组受试者头颈水平旋转的角度和角速度均减小;俯仰时总体表现为俯角增大、仰角减小,但俯仰角速度均呈减小趋势。不同头部载荷下,受试者头颈从左向右和从右向左水平转动时,甲组(F=5.912、3.681,P=0.001、0.010)和乙组(F=4.422、5.571,P=0.015、0.006)的头颈转动角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模拟过载作用下飞行员头盔夜视系统对头颈活动能力影响的测量方法,获得了过载作用下头颈活动能力的数据,为持续性正加速度作用下飞行员转头的适宜性、飞行员头戴装备的使用提供了依据。

  • 综述
    张向阳, 葛朝丽, 周晴霖, 吴飞飞, 陈雪, 邓略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5): 441-4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5.013

    近年来,各国对飞行员的体能标准研究取得大量成果,但在体能训练中,仍存在受训者伤病较多、与飞行员职业所需能力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2021年美国空军发布最新的体能测试指南,与旧版不同的是删除原评估标准中的腰围指标;提供体能测试的替代项目,使飞行员有更多的选择权;年龄组划分由原来的10岁改为以5岁为1个测试年龄组。笔者重点梳理过去20年美军体能测评标准的研究成果,借鉴其经验,提出未来应在区分关键任务、实施更具个性化及性价比的替代项目和方案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更为科学合理、具体实用、贴近实战和全面有效的飞行员体能考核评估体系。同时在体能的标准设置、参加人员、评估频率和测试内容方面进行细化研究,并且规范实施,提高体能测评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综述
    谢子轩, 郑志阳, 刘帅, 叶超群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4): 340-3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4.012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按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腰痛、亚急性腰痛和慢性腰痛。临床上绝大部分腰痛患者无明确的疼痛来源,诊断为非特异性腰痛。根据O'Sullivan多维分类系统,腰痛患者可分为病理因素、心理或社会因素和运动控制障碍3个亚组,运动控制训练作为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应用于腰痛患者中。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近年来对腰痛患者运动控制改变、运动控制训练治疗腰痛的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 论著·航空医学
    叶超群, 杨一卓, 刘帅, 凌梦钰, 刘珺, 王禹水, 殷毅, 张向阳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4): 289-2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4.001

    目的 调查比较歼击机与运输机飞行员颈椎功能、核心稳定性及核心力量情况,为强化其脊柱功能、预防颈腰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对2020年8月—12月在西部某疗养院疗养的38名歼击机飞行员和18名运输机飞行员的颈椎功能、核心稳定性及核心力量进行测试,并对比分析2组测试结果。结果 2组飞行员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歼击机组颈痛11例(28.9%),腰痛15例(39.5%);运输机组颈痛4例(22.2%),腰痛7例(38.9%)。2组飞行员颈部浅层肌肉最大等长肌力比较,歼击机组飞行员颈左上旋肌力、颈左下旋肌力高于运输机组(t=2.115、2.289,P=0.039、0.026),其他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核心稳定性和力量比较,歼击机组右髋屈曲肌力、左右髋伸展、内收、外展肌力均高于运输机组(t=2.561、4.162、4.118、4.013、4.000、5.758、5.226,P=0.013、<0.001、<0.001、<0.001、<0.001、<0.001、<0.001)。颈深屈肌和腹横肌激活及耐力情况比较,歼击机组有11名(28.9%)飞行员、运输机组有8名(44.4%)飞行员无法激活颈深屈肌,歼击机组20名(52.7%),运输机组7名(38.9%)飞行员的颈深屈肌耐力降低。2组飞行员双侧髋屈/伸肌力比、左髋外旋/内旋肌肌力比、左髋外展/内收肌力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15、2.309、2.980、4.607,P=0.012、0.025、0.005、<0.001)耐力降低,2组飞行员颈深屈肌耐力各项测试值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46,P=0.296);2组飞行员腹横肌耐力各项测试值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24,P=0.355),但歼击机组22名(57.9%)、运输机组13名(72.2%)飞行员不会激活腹横肌,且2组分别有5名(13.1%)、1名(5.6%)飞行员腹横肌耐力降低。结论 歼击机和运输机飞行员的颈深屈肌、核心肌肉失活,耐力降低现象突出。飞行员在平常的体能训练中,应加强颈深屈肌和核心稳定性练习及神经肌肉协调练习,以促进深部肌群和表浅肌群间的平衡。

  • 论著·航空医学
    张焱, 熊端琴, 林榕, 杜健, 戈含笑, 张宜爽, 廖扬, 孙洪昌, 张磊, 许肖, 杨柳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5): 390-3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5.002

    目的 探讨采用虚拟现实任务下的皮电值变化率评估飞行员个性特征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参加航空医学训练的26名飞行员作为受试者,完成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悬崖边缘行走和听指令跳崖任务、桌面模拟巡航任务。任务前、后采集受试者的皮电信号并进行应激程度自评。任务过程中同步监测和记录皮电信号及跳跃反应时间。分析受试者的皮电值变化率和跳跃反应时与16PF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16PF中,自律性、紧张性、敢为性、世故性因子与相应皮电值的变化率呈相关性(r=-0.464~0.482,P均<0.05);2)跳跃时间短的受试者在16PF的怀疑性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跳跃时间长的受试者(t=3.25,P=0.007);3)受试者的目标搜索时间与形成悬崖阶段皮电值变化率、跳跃任务阶段皮电值变化率以及跳跃时间呈正相关(r=0.416、0.416、0.490,P=0.035、0.035、0.011)。结论 基于虚拟现实任务下的皮肤电导反应变化率可能成为评价飞行员个性特征的潜在的客观指标。

  • 军事航空医学
    王星, 王军, 郑军, 刘红巾, 付兆君, 崔丽
    空军航空医学. 2021, 37(5): 397-3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3402.2021.05.008
    目的 分析近5年军事飞行人员医学停飞疾病谱的构成和特点,总结降低飞行人员医学停飞率的相关工作经验。方法 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20年3月医学停飞的204例飞行人员资料,按疾病种类、年龄分布、涉及专业科室、飞行机种及飞行职务分类统计,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飞行人员医学停飞前20位的病症为头痛、高血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抑郁障碍等。前10位专业科室是神经内科、骨科、心血管内科、耳鼻喉科、精神科等。患病年龄多集中在31~40岁(64.70%)。不同飞行职务中,飞行员占比最高(72.06%)。不同飞行机种中,运输机飞行人员占比最高(29.90%)。结论 31~40岁飞行人员的健康维护是航卫保障工作的重点;骨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和精神心理科疾病依然是医学停飞的最常见疾病;应从航空医学角度减少疾病的诱发因素,提高疾病的早期筛查率和诊疗水平,有效降低相关疾病的医学停飞率。
  • 综述
    张晓丽, 尤少春, 吴飞飞, 胡朗吉, 罗正学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6): 545-5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6.014
    通过追踪和研究美国空军机动司令部组织的“机动卫士”演习动态与进展,深度分析其空运医疗后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我军空运医疗后送训练和能力建设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 论著·航空医学
    刘伟, 滕跃, 张慧变, 刘弋飞, 仇实, 魏丛然, 李金兰, 于东睿, 贾宏博
    空军航空医学. 2024, 41(1): 9-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4.01.003

    目的 分析军事飞行人员高脂血症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飞行人员的航卫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系统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住院的军事飞行人员的病例数据,分别按机种、飞行时间、人员类别及BMI、饮酒史、吸烟史、血压、年龄和尿酸水平分组,比较不同组间飞行人员高脂血症患病率,对可疑因素与高脂血症患病率的关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926例军事飞行人员高脂血症患病率为17.7%,不同机种、人员类别的军事飞行人员高脂血症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飞行时间军事飞行人员高脂血症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01);血压水平高、尿酸水平高、体质量指数高的飞行人员较正常组高脂血症患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18.82、33.59,P均=0.001);有吸烟史较无吸烟史飞行人员高脂血症患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体质量指数、血压、尿酸水平是高脂血症的影响因素(OR=3.080、1.489、3.760、1.629,P<0.001、=0.025、<0.001、=0.026)。结论 高脂血症在飞行人员中患病率较高,吸烟史、体质量指数、血压、尿酸水平是高脂血症的影响因素。航空卫生保障要重点关注飞行人员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不断提高飞行人员的健康水平。

  • 论著·航空医学
    鞠博文, 程珊, 丛林, 胡文东, 马进, 惠铎铎
    空军航空医学. 2024, 41(3): 193-1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4.03.001

    目的 探索在执行认知任务时,伴随的体力活动对作业者的主观负荷感、作业绩效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规律。方法 符合条件的33名男性受试者分别在3种左上肢等张收缩体力负荷条件(0、3、5 kg)下完成2-back认知任务(每种条件间隔1周),全程采集心电信号。任务后利用航空航天局任务负荷指数量表评估受试者的主观任务负荷感,并记录认知绩效(平均反应时间、正确率等)。结果 与无体力活动相比,中体力与高体力活动增加了受试者认知任务的主观负荷感(t=2.235~14.841,P均<0.05)、平均反应时间(t=-2.263、-3.284,P=0.031、0.002)和任务的误检率(Z=-2.978,P=0.003)。同时,体力负荷也增加作业者心率(Z=-4.899,P<0.001)和心率变异性的低频功率值(Z=-2.253,P=0.024),而高频成分降低(Z=-2.010,P=0.044)。在中体力和高体力负荷间,受试者的功能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任务中,作业者遭受的体力负荷会进一步增加任务负荷感,降低任务执行能力,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增加。本研究结果为飞行员在飞行中脑力负荷的实时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 航空卫生保障
    王斌, 田士来, 王瀚, 张迁, 周健, 商殿博, 邢静, 周爱斌, 刘文波, 叶伟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2): 173-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2.017

    航空卫生保障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航空兵部队的战斗力生成。笔者深入基层航空兵部队围绕航空卫生保障问题展开调研,发现了日常航空卫生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航空卫生保障水平的原因,并从航医培训的角度出发,针对工作中出现的航空卫生保障问题,围绕院校教育、任职培训、专项培训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航医教育质量,最终提升航卫保障水平,增强航空兵部队的战斗力。

  • 论著·航空医学
    张慧变, 姚钦, 苏芳, 贾辰龙, 王丽萍, 赵显亮, 王璐, 陈珊, 于飞, 张琳, 刘琳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4): 294-9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4.002

    目的 分析2003—2020年直升机飞行人员医学停飞疾病谱变化规律及年代、年龄分布特点,增加航卫保障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直升机飞行人员医学停飞资料,统计分析各年代、年龄段医学停飞疾病顺位,医学停飞疾病的构成比及年代、年龄分布特点。结果 2003—2020年直升机飞行人员医学停飞144例,飞行人员因运动系统疾病医学停飞人数最多,医学停飞前10名的疾病是头痛、眩晕、眼底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病、高血压、屈光不正、颈椎病、晕厥、抑郁症;与2003—2020年歼击机飞行人员医学停飞疾病谱比较,直升机飞行人员因运动系统疾病、眼科疾病所致医学停飞的构成比显著高于歼击机飞行人员(χ2=4.182、4.381,P=0.041、0.036),因心血管系统疾病所致医学停飞的构成比显著低于歼击机飞行人员(χ2=10.486,P=0.001),其他系统疾病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003—2011年比较,2012—2020年因眼科疾病所致医学停飞的构成比有所上升(χ2=6.329,P=0.012),因神经系统疾病所致医学停飞的构成比有所下降(χ2=5.777,P=0.016);直升机飞行人员医学停飞平均年龄(34.31±5.42)岁,停飞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岁。结论 直升机飞行人员因运动系统疾病、眼科疾病所致医学停飞的构成比显著高于歼击机飞行人员,应重点关注直升机飞行人员颈腰椎病、膝关节病、眼底疾病、屈光不正等疾病的预防和保健,进一步提高直升机飞行人员的航卫保障水平,从而延长飞行年限、提高飞行人员战斗力。

  • 航空药理学专栏
    袁海龙, 杨阔, 刘珺
    空军航空医学. 2022, 38(1): 28-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3402.2022.01.008
    中药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笔者归纳总结了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在提高飞行人员作业能力中的应用,重点关注其在抗缺氧、疲劳和提高认知能力方面的应用,并对未来中药在提高飞行人员作业能力中的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 论著·航空医学
    陈宏, 董文琴, 汪红荣, 李晶, 毛美
    空军航空医学. 2024, 41(1): 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4.01.002

    目的 分析住院及大体检的军队飞行人员常见心身疾病及影响因素,为军队飞行人员心身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23年1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住院及大体检的军队飞行人员1 000例,分为患心身疾病组与无心身疾病组,收集相关病历资料,进行常见心身疾病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1 000例住院及大体检的军队飞行人员中共有311例患心身疾病,其中常见心身疾病为:慢性腰背酸痛、慢性胃炎、原发性高血压、紧张性头痛、心律失常、睡眠障碍、口腔溃疡、过敏性鼻炎、糖尿病及消化性溃疡。军队飞行人员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分均低于中国军人常模(t=2.961~11.220,P均<0.01)。患心身疾病的军队飞行人员SCL-90总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及偏执因子分均高于无心身疾病的军队飞行人员(t=1.964~4.042,P均<0.05)。规律运动为军队飞行人员常见心身疾病的保护因素(OR=0.52,P<0.001),超重/肥胖、吸烟、高血脂、高尿酸为军队飞行人员常见心身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1、5.11、1.65、1.59,P<0.001、<0.001、=0.001、=0.027)。结论 军队飞行人员心身疾病患病率较高,在重视心理干预的同时,需重视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从心理、躯体、社会3个方面完善对军队飞行人员身心健康的管理。

  • 论著·航空医学
    王芳, 王妍, 喻筱维, 杨金凤, 戴俊明, 傅力
    空军航空医学. 2024, 41(2): 102-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4.02.002

    目的 聚类分析民航飞行员12项人体测量学指标,探索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与民航飞行员飞行时间及肥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2月在民航上海医院进行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1 250名在职男性飞行员,使用Inbody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其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及体脂率等指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执飞机型及2021年飞行时间数据。使用12项人体测量学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聚类分析,并进一步以多元线性回归法2种模型比较分析FINS与民航飞行员年飞行时间及人体测量学指标的关系,为本次人体测量学指标聚类分析进行验证。结果 对12项人体测量学指标经适宜性检验后行因子分析,以主成分法提取3个公因子(脂质堆积指数、腰围甘油三酯指数和内脏脂肪指数),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5.29%,进一步采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出标准化得分系数,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得出FINS与年飞行时间及3个公因子(中心型肥胖因子、全身型肥胖因子、内脏型肥胖因子)均有关(3个公因子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12.37、8.90、6.78,P均<0.001),且中心型肥胖程度对空腹胰岛素的升高有最大的贡献作用。结论 中心型肥胖因子、全身型肥胖因子及内脏型肥胖因子与空腹胰岛素升高均具有相关性,且中心型肥胖公因子贡献最大,提示人体测量学指标具有临床预测价值。

  • 论著·航空医学
    李晅, 谢道庆, 王超, 刘超雄, 张灿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5): 403-4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5.005

    目的 调查分析飞行人员BMI、运动习惯、睡眠质量等随年龄增加的变化特点,为飞行人员航空卫生保障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112名男性飞行人员为研究对象,并按年龄分为4组,以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BMI、运动习惯和睡眠质量调查,分析年龄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12名飞行人员体质量正常占比83.04%,超重肥胖占比16.96%。不同年龄组飞行人员平均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78,P=0.007),<30岁组飞行人员平均BMI低于30~39及40~49岁组飞行人员(P=0.003、0.004);体质量正常范围内,不同年龄组飞行人员平均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6,P=0.017),<30岁组飞行人员平均BMI低于30~39岁组及40~49岁组飞行人员(P=0.026、0.003)。飞行人员的年龄与BMI呈正相关(rs=0.318,P<0.001)。飞行人员各项运动的参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903,P<0.001),跑步的参加率高于器械、球类和其它项目(χ2=13.819、114.615、129.028,P<0.001、<0.001、<0.001)、器械运动的参加率高于球类和其他项目(χ2=59.386、71.398,P<0.001、<0.001)。不同年龄飞行人员跑步、器械运动、球类、其他运动的参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36、8.333、10.728、16.153,P=0.001、0.036、0.008、<0.001);≥50岁组飞行人员跑步的参加率少于<30、30~39及40~49岁年龄组(χ2=8.189、11.058、8.784,P=0.004、<0.001,0.003),且其他运动项目的参加率高于<30、30~39岁年龄组(χ2=13.149、11.058,P<0.001、=0.001);不同年龄飞行人员参加运动项目的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719,P=0.033),≥50岁组飞行人员参加的运动项目种类少于<30岁组(P=0.023)。飞行人员的年龄与器械运动、球类运动呈负相关(rs=-0.208、-0.325,P=0.027、<0.001),与其他运动呈正相关(rs=0.343,P<0.001),与参加运动项目的种类呈负相关(rs=-0.248,P=0.008)。不同年龄组飞行人员的睡眠不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8,P=0.041),各年龄组飞行人员的睡眠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113,P=0.028)。影响飞行人员睡眠质量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41,P<0.001),浅睡的发生率高于多梦和早醒(χ2=9.524、17.405,P=0.002、<0.001)。不同年龄组飞行人员早醒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8,P=0.002),<30岁飞行人员早醒的发生率低于40~49和≥50岁组飞行人员(χ2=8.010、6.035,P=0.005、0.014)。不同年龄组飞行人员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879,P=0.003),<30岁组的飞行人员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种类少于30~39、40~49岁组飞行人员(P=0.005、0.031)。年龄与睡眠不足率、睡眠时间呈负相关(rs=-0.247、-0.264,P=0.009、0.005),与多梦、早醒因素及影响睡眠的因素种类呈正相关(rs=0.209、0.330、0.312,P=0.027、<0.001、<0.001);入睡难与睡眠时间呈负相关(rs=-0.430,P<0.001),与睡眠不足率呈负相关(rs=-0.352,P<0.001)。另外,多梦与跑步呈负相关(rs=-0.221,P=0.019),与浅睡呈正相关(rs=0.200,P=0.035)。结论 随飞行人员年龄增长,BMI增加,参加运动种类趋于简单,睡眠不足率增加,更易发生早醒。应针对不同年龄飞行人员的运动习惯给予科学指导,及时干预影响睡眠质量下降的因素,维护飞行人员身体健康,延长飞行寿命。

  • 综述
    张莉莉, 郑珺文, 刘琳, 苏芳, 张晓丽, 邓略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5): 450-4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5.015

    现代高技术战争和多样化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事人员随时可能面临睡眠剥夺与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的矛盾与挑战。睡眠不足会导致运动、警戒和决策等能力下降,对军事行动造成较大影响。笔者梳理总结了睡眠剥夺对机体的影响、各国军事人员对抗睡眠剥夺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 论著·航空医学
    贾伟, 韩飞舟, 陈松华, 章王媛
    空军航空医学. 2024, 41(4): 293-2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4.04.002

    目的 调查飞行(学)员颈腰痛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有针对性地防治飞行(学)员颈腰痛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飞行(学)员进行颈腰痛情况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军事作业训练情况、体育训练情况和颈腰痛情况4个部分。272名飞行(学)员分为学员组和教员组,各组内再分为颈腰痛和无颈腰痛亚组。对各组及亚组进行颈腰痛相关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72名飞行(学)员中75名患有颈腰痛(27.6%),其中学员15名(9.3%),教员60名(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79,P<0.001);41名患有慢性颈腰痛(15.1%),其中学员4名(2.5%),教员37名(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14,P<0.001)。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飞行时间的飞行(学)员的颈腰痛患病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022、23.585、73.262,P均<0.001);其中年龄≥31岁、BMI≥24 kg/m2和飞行时间>1 000 h的飞行(学)员患病率高于年龄≤30岁、BMI<24 kg/m2和飞行时间≤1 000 h的飞行(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飞行学员和教员各组内有无颈腰痛者在军事作业训练情况、体育训练情况和颈腰痛情况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飞行(学)员颈腰痛危险因素包括飞行时间>1 000~2 000 h(OR=14.191,95%CI:4.213~47.802,P<0.001)和>2 000 h(OR=18.412,95%CI:6.850~49.492,P<0.001)、曾接受过有创治疗(OR=13.835,95%CI:2.264~84.549,P=0.004)、平时姿势不良(OR=3.937,95%CI:1.649~9.398,P=0.002)和运动方法不科学(OR=2.735,95%CI:1.096~6.824,P=0.002);其中教员组颈腰痛危险因素包括飞行时间>1 000~2 000 h(OR=115.580,95%CI: 3.164~4 221.890,P=0.010)和>2 000 h(OR=197.790,95%CI: 5.226~7 486.187,P=0.004)、缺少专业指导(OR=20.010,95%CI:3.932~101.836,P<0.001)、平时姿势不良(OR=4.586,95%CI:1.232~17.075,P=0.023)和单次飞行时间过久(OR=5.346,95%CI: 1.347~21.212,P=0.017)。结论 颈腰痛防治不仅要关注飞行相关因素,更要重视非飞行因素,从而有效降低飞行(学)员颈腰痛患病率。

  • 论著·航空医学
    王飞, 肖军, 王子昀, 王万师, 郑博仁, 陈立君, 于东睿, 冯伟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5): 399-4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5.004

    目的 探讨军事飞行人员腰痛保守治疗后影响飞行合格的因素,为提高复飞率,降低停飞率和地面观察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因腰痛采取保守治疗的90例飞行人员病历资料,按照2022年4月前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做的末次飞行结论分组,分为飞行合格组和飞行不合格组(含暂时飞行不合格),比较2组在年龄、性别、飞行时间、体质量指数(BMI)、腰痛、腰痛持续时间、下肢痛、下肢痛持续时间、腰椎MRI椎间盘退变节段数量、椎间盘突出部位、椎间盘突出程度等因素的差异及其与鉴定结论的影响关系。结果 仅年龄(χ2=11.75,P=0.003)、飞行时间(χ2=7.20,P=0.007)和BMI(χ2=5.38,P=0.020)在2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飞行时间和BMI与飞行结论相关:飞行时间≥2 000 h是影响飞行结论的危险因素(OR=3.323,95%CI:1.273~8.676,P=0.014),BMI≥24 kg/m2是影响飞行结论的危险因素(OR=3.073,95%CI:1.063~8.879,P=0.038)。结论 飞行时间≥2 000 h,BMI≥24 kg/m2是飞行人员腰痛保守治疗后影响飞行合格的危险因素。

  • 综述
    张梦迪, 金占国
    空军航空医学. 2022, 39(4): 339-3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2.04.017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 OI)是I型胶原蛋白相关基因突变引起的异质性疾病,最常见的特征是骨质脆弱、骨骼畸形、多发性骨折和身材矮小等。目前,有关OI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补充缺陷的骨基质数量来降低骨折风险。然而,胶原蛋白缺陷的关键问题仍亟待解决。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骨骼中分泌I型胶原蛋白的主要细胞类型,并因其安全性、多功能性和低免疫排斥率等优点而引起广泛关注。动物实验和有限的人类临床研究支持使用MSCs治疗OI。在OI患者中引入健康的供体干细胞后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直接替代受损或异常的细胞,并通过旁分泌作用增加骨量以及纠正突变的胶原蛋白基质。笔者主要对有关间充质干细胞在人体和动物模型中治疗成骨不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OI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 病例报道
    崔益伟, 韩彦奇, 高伟
    空军航空医学. 2022, 39(4): 369-封三.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2.04.029
  • 论著·航空医学
    王丽萍, 于立华, 张慧变, 施维茹, 张岩, 温冬青, 王桂友, 顾昭, 涂磊, 薛利豪
    空军航空医学. 2024, 41(2): 97-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4.02.001

    目的 本研究通过监测训练过程中的人体生理指标,探讨高温高湿环境器械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热习服方法是否能有效应对热应激。方法 24名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器械组、HIIT组和对照组。器械组连续10 d完成9次器械训练(90 min/次),HIIT组连续10 d完成9次HIIT训练(40 min/次),2组均在第6天休息。所有志愿者在习服前和习服后分别在环境为35 ℃、相对湿度70%的舱室内完成热应激测试。在热习服训练和热应激测试过程中,全程记录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心率。结果 在习服后的热应激测试中器械组和HIIT组的直肠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和平均心率低于对照组和习服前热应激测试(P<0.05);在热习服训练中,器械组的直肠温度在第3天开始下降,第5~10天基本下降到一定水平(38.1 ℃~38.2 ℃)后保持不变,而HIIT组的直肠温度在第8天下降,第8~10天维持在38.4 ℃~38.5 ℃;HIIT组出汗率高于器械组(t=2.289~4.795,P≤0.001~0.038),但组内出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T2=0.301+0.984 T1+0.01 HRmax(R2=0.578,P<0.001)。结论 器械训练可有效提高人体对热应激的耐受性,为进一步提高飞行员耐热能力提供可行性措施。

  • 论著·航空医学
    刁泽坤, 于立华, 商殿博, 高如阳, 邓略, 郭华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5): 408-4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5.006

    目的 调查了解空中排尿装置的舒适性,为研发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自行编制的《空中排尿装置使用反馈调查问卷》对23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排尿装置的基本使用情况、使用感受和问题反馈等数据。结果 23名飞行员中19名(82.6%)自述在使用排尿装置1 h内会出现不适感;普遍认为最短2 h即有必要使用此排尿装置。飞行员既往飞行中的排尿方式有使用水瓶(52.17%)、憋尿(52.17%)和穿纸尿裤(21.74%)。使用排尿装置排不出尿的主要原因有个人排尿习惯(56.52%)和装置不适或压迫(56.52%)。飞行员对当前排尿装置总体舒适性评价“很不满意”或“较不满意”的共11名(47.83%),15名(65.22%)表示总体上“基本可以接受”或“接受”。飞行员对排尿装置主要提出改进装置材质、排尿速度、操作便捷性3个方面参考意见。结论 本次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使用空中排尿装置的感受。目前配备的空中排尿装置的舒适性有待提高,同时需改进装置操作的便捷性。

  • 病例报道
    施维茹, 温冬青, 王丽萍, 于立华, 涂磊, 张岩
    空军航空医学. 2024, 41(1): 94-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4.01.021
  • 论著·航空医学
    纪筠, 辛昕, 白玉, 刘珺, 徐余海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6): 481-4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6.001
    目的 观察模拟某型空运医疗后送飞机舱内噪声对不同镇静深度条件下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兔镇静深度的影响。方法 20只新西兰兔采用丙泊酚维持镇静深度,分别控制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80、70、60左右,在专业隔声室内使用某型空运医疗后送飞机平飞时噪声刺激,观察刺激前后BIS、平均动脉压、心率、瞳孔直径等指标变化。结果 BIS为60时,实验兔噪声刺激前后平均动脉压(t=0.921,P=0.363)、心率(t=0.986,P=0.363)、血氧饱和度(t=0.133,P=0.895)、瞳孔直径(t=0.231,P=0.818)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S为70时,刺激前后的平均动脉压(t=1.510,P=0.139)、心率(t=0.363,P=0.719)、血氧饱和度(t=0.137,P=0.892)、瞳孔直径(t=1.435,P=0.159)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S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21,P<0.001);BIS为80时,噪声刺激前后血氧饱和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1,P=0.703),BIS(t=11.863,P<0.001)、平均动脉压(t=7.946,P<0.001)、心率(t=6.288,P<0.001)、瞳孔直径(t=11.863,P<0.001)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模拟空运医疗后送飞机飞行时的舱内噪声可对镇静深度BIS维持在80、70左右的实验兔镇静造成影响,对BIS维持在80的实验兔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
  • 专家·共识
    全军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委员会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5): 385-3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5.001

    笔者在查阅文献与总结前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专家鉴定组的讨论意见,对椎小关节损伤影像检查技术、影像诊断标准及飞行安全风险评估等要点问题做出回应,起草专家共识,旨在对军事飞行人员椎小关节损伤进行更精准化的医学鉴定,从而保证飞行安全。

  • 航空航天医学
    刘振颖, 范雪, 匡宇, 岳洪梅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3): 200-2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3.003

    目的 对军事飞行人员高空急性缺氧耐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有效识别缺氧和提升缺氧耐力,延长自救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KYY-1型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低氧浓度训练模块对飞行人员进行急性缺氧训练并记录缺氧有效意识时间。将590名飞行人员按年龄分组(Ⅰ~Ⅳ)讨论缺氧耐力在各组间分布的差异性;在Ⅰ~Ⅳ组分别(剔除年龄差异性)分析机种(A、B、C)对缺氧耐力的影响;对383名飞行人员(22~31岁)按照年龄、机种等讨论缺氧训练经历对缺氧耐力的影响;对153名(24~27岁)无受训经历、年龄无统计学差异的飞行人员缺氧耐力进行训前心理状态的差异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缺氧耐力达优秀的飞行人员在不同年龄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04,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急性缺氧耐力逐渐降低;在不同机种飞行人员对缺氧耐力的统计分析中,Ⅰ(22~29岁)、Ⅱ(30~35岁)、Ⅲ(36~41岁)、Ⅳ(42岁以上)组达优秀的飞行人员在不同机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08、0.631、0.285、0.758,P=0.246、0.729、0.867、0.685);不同受训经历飞行人员的缺氧耐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08,P<0.001);不同心理状态的飞行人员缺氧耐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92,P<0.001)。结论 利用氧浓度7.1%的氮氧混合气体模拟海拔7 500 m急性缺氧危险区进行低氧耐力训练,可以体验并有效识别急性缺氧症状,通过主客观数据准确有效分析军事飞行人员有效意识时间的影响因素,降低或规避不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为飞行人员急性缺氧耐力提升,降低飞行风险,保障训练作战任务提供科学依据。

  • 论著·航空医学
    江涛, 殷娇, 赵茜, 王鹏飞, 李斌, 党激育, 赵文静, 温丽君, 刘磊, 董文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6): 490-4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6.003
    目的 通过分析飞行人员航空生理训练数据,探讨航空生理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航空生理训练有效率。方法 收集2015—2021年某疗养中心参加航空生理训练的飞行人员问卷调查表1 032份,包括飞行人员一般资料、对航空生理训练重视度、依从度以及训练的意见建议。按照对缺氧体验训练的掌握度分为训练有效组(n=612)和训练无效组(n=42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比较2组间上述不同指标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飞行人员对航训重视率逐年升高。战斗机、教练机飞行人员对训练重视、依从度越高,遇到险情次数越多且将航空生理训练结果运用到实际飞行中次数越多者,训练越有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飞行人员对航空生理训练的重视程度、遇到空中险情的次数、机种以及实际运用的次数是影响航训有效率的危险因素,年龄、飞行时长与航训有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0.950)。结论 应继续加强教育,提高飞行人员的重视度和依从度,提升训练有效性。
  • 航卫保障
    贾辰龙, 王天宇, 沈炜
    空军航空医学. 2023, 40(5): 463-4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7-1753.2023.05.018

    医疗救护飞机空运医疗后送是战时快速医疗救护的重要方式,机上医护人员是实现应急医学救援的主要载体。通过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一套模拟医疗救护飞机机上医护人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医疗救护飞机机上医护人员评价工作进行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