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军事航空医学
  • 军事航空医学
    杨景慧, 耿喜臣, 王海霞, 徐艳, 卫晓阳, 金朝, 王全, 林榕, 王红, 张立辉, 李宝辉, 蒋科, 李毅峰, 王轶, 杨明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新型训练模式制定颈腰背部训练方法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 选拔17~20岁受试者8人,针对颈腰背肌肉分别设计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左右上旋等训练动作,配合HP呼吸方式,训练频率为每周3次,隔天进行,训练周期3个月。效果评价指标包括训练前后颈腰背部肌肉做等长运动和等张运动10 RM及1 RM时力量、活动度、身体围度及心率变化。结果 与训练前比较,颈部肌肉等长收缩最大肌力增加34%~160%,腰背部肌肉等长收缩最大肌力增加75.3%~164.0%,腰背部等张收缩10 RM增加99.5%~133.6%,1 RM增加108.6%~136.9%,颈腰背部肌肉力量整体增加0.5~1.5倍(P<0.05)。训练后受试者颈部前屈活动度下降(P<0.001),颈部右旋活动度增加(P<0.05),双侧上臂围度 (P<0.05)及左侧小腿中围增加(P<0.05)。心率结果显示训练后身体最大活动强度增加32.35%(P<0.05),平均活动强度增加31.71%(P<0.05),平均心率升高6.49%(P<0.05),最大心率下降4.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训练后受试者颈腰背肌肉力量显著增加,心脏储备能力增强,提示颈腰背部肌肉专项训练技术方法科学有效,对于改进飞行员体能训练方法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 军事航空医学
    黄炜, 何琳, 李雪, 杨友东, 沈祺静, 陈小萍, 陈晓健, 王军, 徐建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1 849名军事飞行人员缺氧体验训练的缺氧耐受能力及主观症状的分析,观察训练效果,为航空卫生保障提供科学数据参考。方法 运用低氧检查仪对飞行人员进行模拟7 500 m缺氧体验训练,记录缺氧耐受时间,询问并记录其主观症状,分析年龄分组和机种分组的缺氧耐受时间差异性,掌握飞行人员缺氧主观症状发生现状。结果 1 849名飞行人员缺氧体验训练缺氧耐受时间均达合格标准以上,其中达合格标准545人(29.5%)、达良好标准257人(13.8%)、达优秀标准1 047人(56.6%)。其中41岁以上组与30岁以下组、31~35岁组、36~40岁组比较,缺氧耐受时间达优秀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40岁组与30岁以下组、31~35岁组比较,缺氧耐受时间达优秀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代歼击机飞行员组与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飞行员组及空中战勤人员组比较,缺氧耐受达优秀标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组与空中战勤人员组比较,缺氧耐受达优秀标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飞行人员缺氧体验训练主观症状发生率排前几位分别为头晕、憋气、胸闷、发热、头胀、眼花等。结论 缺氧体验训练可提高军事飞行人员对高空缺氧的认知能力,对提高保障飞行训练安全至关重要。
  • 军事航空医学
    李晶, 陈飞, 周家珍, 郑红霞, 岳洪梅, 范雪, 许丽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缺氧耐力军事飞行人员血常规参数变化差异,以期为军事飞行人员医学选拔策略的不断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在我中心进行低氧耐力训练的的男性军事飞行人员,利用7.1%氧浓度的氮氧混合气模拟 7 500 m高原氧环境,使用原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制的KK-1型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的抗缺氧耐力检测模块进行缺氧耐力检测与训练,评估军事飞行人员低氧耐力,评估结束后,记录飞行人员缺氧有效意识时间,随机选择在我中心进行低氧耐力训练的的男性军事飞行人员,合格组有21人,良好组21人,优秀组21人,共计63人,并对不同缺氧耐力组军事飞行人员训练前血常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不同缺氧耐力组军事飞行人员年龄没有统计学差异的前提下,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在不同缺氧耐力组军事飞行人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血常规参数在不同缺氧耐力组军事飞行人员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低氧耐力军事飞行人员在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为军事飞行人员急性缺氧耐力的医学选拔策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军事航空医学
    李晓娟, 方怡, 周平, 朱飞云, 连晋桃, 王建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21例飞行人员肺结核的临床诊治过程,探讨飞行人员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医学鉴定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1例飞行人员肺结核的诊治、随访过程及医学鉴定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1例患者占同期飞行人员住院患者的0.24%(21/8 582),占传染病患者的25.93%(21/81)。6例为体检发现;临床感染类型包括继发性肺结核15例(71.43%),结核性胸膜炎3例(14.29%),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2例(9.52%),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1例(4.76%)。临床表现绝大多数症状轻微,较多的是发热7例(33.33%)、咳嗽、咳痰11例(52.38%);病变部位主要在右上肺7例(33.33%)、左上肺5例(23.81%);胸部影像表现为斑片9例(40.91%)、结节及条索影5例(23.81%),空洞及钙化5例(23.81%)。全部患者住院及门诊完成治疗,8例(38.10%)在治疗期间出现1种或多种并发症。21例患者中,飞行合格17例,复飞率80.95%。结论 飞行人员肺结核感染是传染病的一个主要部分,部分患者发病隐匿,症状轻微。及时给予抗结核治疗可以临床治愈,飞行合格。但因药物导致的并发症常见,也是停飞的最主要的原因。
  • 军事航空医学
    宋基伟, 胡学昱, 梁卓文, 张国辉, 马海鑫, 曹涛, 韩林, 王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青年男性官兵的下腰椎小关节方向与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的可能关系。方法 收集下腰痛青年男性官兵的腰椎CT及MRI影像学资料,在腰椎间隙CT断层成像上测量L3~S1腰椎小关节的矢状位角度,根据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量表在腰椎MRI成像上评价L3~S1各椎间盘的退变分级,比较不同退变分级各组的小关节角度,分析小关节方向和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比较小关节角度对称组与不对称组的椎间盘退变分级,分析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的可能关系。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组和非突出的小关节角度、小关节不对称发生率,分析小关节方向和不对称与椎间盘突出的可能关系。结果 纳入78例患者共测量234对小关节方向,L3~S1小关节矢状角逐渐增大(P<0.0001)。L3-4、L4-5、L5S1椎间盘Ⅰ~Ⅳ级退变各组的小关节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P=0.14,P=0.72)。L3~S1共有36对小关节不对称,小关节不对称组和对称组的椎间盘退变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3~S1分节段进行统计分析,不对称组和对称组间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P=0.62,P=0.59)。椎间盘突出组和非突出组比较,L5S1节段小关节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小关节不对称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3),分节段进行统计分析,仅L5S1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本组青年男性官兵的腰椎小关节矢状角度自L3~S1逐渐增大,逐渐趋向冠状化。小关节方向、小关节不对称和腰椎间盘退变分级之间无明显关系。L5S1椎间盘突出时,小关节方向更趋于冠状化,同时该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的发生率更高。
  • 军事航空医学
    张国龙, 冯帅豪, 田伟, 胡新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飞行人员脊柱软组织伤病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为脊柱软组织伤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巡诊及飞行人员来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疗养期间进行问卷调查及专科检查,对有症状者,由专科医师查体结合影像学检查作出诊断和分析病因。结果 702例飞行人员中,有305例患有脊柱软组织伤病,发病率为43.45%。各节段发病率:腰椎(32.76%)、颈椎(29.77%)、胸椎(12.11%);歼击机飞行员与直升机、运输机飞行人员比较,其脊柱软组织伤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软组织伤病常见病种依次为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症;年龄、飞行时间及是否接受健康教育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7.36%的飞行人员会寻求理疗等治疗。结论 飞行人员脊柱软组织伤病发病率较高,与多因素相关,需重视其健康管理和教育,建立三级防治体系,降低发病率。
  • 军事航空医学
    刘淑萍, 赵国政, 徐娟, 李利, 邹志康, 孙安, 安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招飞医学选拔心脏超声检出的心脏异常的分析,初步制定招飞医学选拔中的心脏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方法 对2020年度招飞定选4 002名学员行心脏超声检查,统计发现心脏异常的类型以及检出率,与内科听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 002名招飞定选学员中共检出1 305例心脏异常者,检出率为32.6%,包括:心内瓣膜反流600例、主动脉瓣畸形10例、室间隔增厚1例,房间隔膨出瘤14例其中1例左向右分流、左室假腱索680例;心脏超声对于心脏异常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内科听诊25.1%(P=0.000)。结论 招飞医学选拔中心脏超声能提高心脏异常的检出率,减少招飞医学选拔过程中心脏异常的漏诊和误诊。
  • 军事航空医学
    李晓梅, 厉晓伟, 刘宇亭, 石镇东, 刘兴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东南沿海雷达部队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患病情况并寻找其影响因素,为雷达部队官兵HUA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东南沿海雷达某部多个雷达站的471名官兵为调查对象,收集了其人体测量学资料和2019年度健康体检的生化资料。利用多因素Logistichui回归分析HUA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221名官兵出现血尿酸升高,HUA的比例高达46.9%。其中58.8%尿酸水平低于480 μmol/L,27.6%尿酸水平为480~540 μmol/L,仅13.6%尿酸水平超过540 μmol/L。回归分析发现低年龄(<25岁)、腰臀比升高和雷达操作员是HU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东南沿海雷达部队官兵是HUA的高发人群,特别是年轻官兵、腰臀比升高者和雷达操作员。但多数HUA者未到达药物治疗标准,积极生活、工作方式调整仍是主要干预手段。
  • 军事航空医学
    李鸿昌, 程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特勤官兵的脑功能状态变化。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来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疗养的特勤官兵113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脑功能活动状态测评与训练系统分析特勤官兵的脑认知能力状态和脑健康状态的变化规律。结果 特勤官兵脑认知能力状态总体上在脑稳定能力、抗干扰能力、思维抑制力方面轻度偏离;在注意力方面中度偏离;投入程度、放松能力、记忆力和左右优势方面正常。特勤官兵脑健康状态总体上在情绪低落方面轻度偏离;在大脑负荷、睡眠质量、紧张焦虑和疲劳程度方面中度偏离;大脑活性正常。结论 特勤官兵脑认知能力和脑健康状态存在更多的不同程度的异常情况,了解这些脑功能活动状态变化可帮助特勤官兵正确了解和掌控大脑,建立起以脑为对象,特勤官兵独立个体为主的自我学习、训练、评测的自动化心理素质提升的科学规范的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军事航空医学
    曾葭, 易嘉诚, 薛菲, 徐尔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改装体检的海军飞行人员的疾病谱和改装不合格原因,为海军飞行人员临床航卫保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8月在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改装体检的307例海军飞行人员的病例资料,对其年龄、飞行机种、体检发现所患疾病的种类及改装结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计算其疾病构成比及系统疾病顺位。结果 307例海军飞行人员共检出62种疾病,降序排序依次为代谢综合征、甲状腺疾病、副鼻窦疾病、颈腰椎疾病、心脏疾病、肝胆疾病。而改装医学鉴定不合格的常见疾病依次为:心律异常、颈腰椎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屈光不正、副鼻窦疾病、身高超标、泌尿系疾病、肿瘤、BMI异常。结论 针对海军飞行人员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尽早开展防治干预可减少停飞率,这有助于延长飞行人员的飞行生涯,维护和提升海军航空兵的战斗力。
  • 军事航空医学
    黄玉婷, 董丽, 王超, 王丽琴, 赵艳红, 曹小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辅助治疗飞行人员非龋性牙颈部中度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非龋性牙颈部中度缺损合并心理问题的飞行人员45例(216颗牙齿),随机分为干预组23例(112颗牙齿)和对照组22例(104颗牙齿);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后给予持续综合心理干预,对照组无心理干预。观察治疗后3、6个月和1年,对2组飞行人员牙颈部缺损充填体脱落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3个月充填体脱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综合心理干预辅助治疗可以提高飞行人员非龋性牙颈部中度缺损的临床疗效。
  • 论著·普通医学
  • 论著·普通医学
    徐艳, 曹冰, 沈小星, 徐佳佳, 许文瑶, 韩飞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抑制素βA(inhibin βA,INHβA)在胃癌中过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146例胃癌组织芯片中INHβ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HER2蛋白过表达和基因扩增,并结合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61.6%(90/146)的胃癌呈INHβA过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P<0.01)。胃癌中INHβA表达在不同肿瘤大小(P<0.05)、分化程度(P<0.01)、临床分期(P<0.05)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0.0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2%(28/146)和16.4%(24/146)的病例分别呈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HER2蛋白表达/基因扩增在不同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NHβA过表达与HER2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均显著负相关(分别r=–0.224,P<0.01;r=–0.175,P<0.05)。生存分析显示,INHβA+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INHβA–患者(P<0.05)。根据INHβA和HER2的表达可以将胃癌分为INHβA/HER2双表达组(INHβA+/HER2+)、单表达组(INHβA–/HER2+和INHβA+/HER2–)和双阴性组(HER2–/INHβA–),生存分析显示INHβA/HER2双表达的患者预后最差(P<0.01)。结论 INHβA过表达可以作为判断胃癌预后不良的一项重要指标,INHβA和HER2不同表达模式为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论著·普通医学
    陈静涛, 周志斐, 王燕, 宋薇, 李保东, 陈新钊, 卫克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尼古丁作用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 ent fibroblasts,hPDLF )后c-Fos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为揭示其参与吸烟相关性牙周炎的可能功能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改良组织块法培养hPDLF,时间和浓度梯度实验选择理想尼古丁作用时间及浓度,qPCR及蛋白印迹实验分别观察尼古丁和/或α-银环蛇毒素(α-Bungatoxin,α-BTX)作用于牙周膜细胞后c-Fos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尼古丁作用于hPDLF后,c-Fos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变化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10-5 M尼古丁作用于牙周膜细胞1 h后,c-Fos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上调最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古丁特异型受体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亚型(α7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 nAChR)特异性拮抗剂α-BTX可显著逆转这一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古丁可能通过α7 nAChR调节c-Fos表达及活性从而在吸烟相关性牙周炎中发挥破坏作用。
  • 论著·普通医学
    邹晓防, 肖孟景, 李宝龙, 李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生物胶体分散剂治疗植皮供区伤口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7年7月—2019年7月入选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的自体皮肤移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的皮肤供区用生物胶体分散剂治疗,而对照组则用传统的油纱布治疗。观察患者皮肤供体区域的24 h出血量,换药时的疼痛评分,伤口愈合时间和疤痕增生程度。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植皮供区伤口术后24 h浸透纱布层数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2)。治疗组和对照组供皮区于术后1、3、6、9 d换药时疼痛数值比较,其中术后1、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6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创面愈合后3、6、9个月瘢痕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生物胶体分散剂治疗植皮供区伤口,各种组分协同作用,可促进止血、防止伤口感染、保护创面、减轻换药时疼痛、促进伤口愈合、改善疤痕增生。
  • 论著·普通医学
    单婧, 王永翠, 高卓, 陈丁, 李晓梅, 刘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25羟维生素D3[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3]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血液净化中心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90例,根据其25(OH)D3水平分为25(OH)D3低下组(缺乏+不足)、正常组,并化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磷(P)、血钙(Ca)、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血白蛋白(albumin,Alb)、血清碱性磷酸酶(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等指标。结果 本组患者共发生25(OH)D3水平低下64例,发生率71.1%(64/90)。25(OH)D3低下组在身高、性别、Hb、TG、HDL水平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身高、Hb、HDL与25(OH)D3水平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显示,Hb、HDL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OH)D3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25(OH)D3水平低下,Hb、HDL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OH)D3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 论著·普通医学
    蒋崇博, 李军, 赵凯明, 孟文文, 陈乘乘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强刺激压痛点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客观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原火箭军总医院中医与康复医学科就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94例,利用红外热像图仪采集强刺激压痛点手法前后患者项背部的色码温值,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评价强刺激压痛点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客观有效性。结果 94例患者强刺激压痛点手法治疗后项背部的色码温值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0.05),Ⅰ、Ⅱ色码区面积指数较治疗前有所减小,Ⅲ、Ⅳ色码区面积指数较治疗前有所增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刺激压痛点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客观 有效。
  • 论著·普通医学
    杜丽娜, 赵柯, 张武合, 魏英娟, 苏燕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心理干预对晚期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空军第九八六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86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均分为对照组(行传统护理)和研究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行心理疏导),各43例。分别于药物去势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评价2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协作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的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的SAS、SDS以及QLQ-C3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QLQ-C30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研究组QLQ-C30中的情感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P<0.05);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躯体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6个月,研究组情感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整体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药物去势治疗后的不良情绪,提升生活质量。
  • 论著·普通医学
    郭慧娟, 巩瑶瑶, 唐今扬, 陈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并验证北京地区健康成年女性血清尿酸的参考区间。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健康女性体检者10 45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成<25、<35、<45、<55、<65、<75、75岁共7组,采用Roche Cobas 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尿酸的参考区间以95%(P2.5~P97.5)的置信区间为准进行计算。结果 <25、<35、<45这3组尿酸水平相对稳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为<45组;<45组与另外4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5岁组及<65岁组、<65岁组及75岁组、<75岁组及7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岁组及<75岁组、<55岁组及75岁组、<65岁组及<75岁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步建立并验证北京地区健康成年女性血清尿酸的参考区间,为临床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室参考依据。
  • 论著·普通医学
    张丽, 李瑞博, 梁东如, 何立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唐山市某医院中西医结合病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倦怠水平并提出合理对策。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对唐山市某三甲医院183名临床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中西医结合病区工作人员100名,普通病房83名。采用马氏工作倦怠问卷量表、自我感知视觉模拟状态量表(VAS)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 与普通病区比较,中西医结合病区医务人员的情感衰竭维度和去人格化维度得分提高,而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则低于对照组得分(P<0.05)。并且中西医结合病区医务人员VAS量表总分以及SCL-90评分均高于普通病房(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病区医务人员更容易产生工作压力及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职业倦怠,应特别引起关注,确保医疗质量。
  • 综述
  • 综述
    叶超群, 凌梦钰, 于东睿, 张向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军事飞行人员颈痛的风险因素和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军事飞行人员颈痛年患病率在50%~82%之间,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机型飞行员颈痛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但以战斗机飞行员患病率最高,其次为直升机,飞行后颈痛高于飞行中颈痛。战斗机、高G暴露频率和时间、使用头盔类设施、肩痛、腰痛是颈痛独立风险因素,高G下颈部异常姿势、颈部旋转检查6点钟位置动作与颈痛发生直接相关;颈椎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有助于颈痛发生。颈痛康复治疗包括患者教育、物理因子治疗、手法治疗结合运动治疗的综合康复,必要时配合非甾体类消炎药。新开发的方便飞行员使用的家庭牵引、便携式颈肌训练仪也显示了一定的疗效,其改进及应用研究可能是康复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 综述
    张红星, 李京元, 陈宇飞, 彭页, 张振宇, 黄小刚, 杜俊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战斗疾病和伤病是现代我军人员消耗的主要原因。在军事飞行员疾病中,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致残伤害。随着飞机机种速度和性能的改良,飞行员承受载荷明显增加,再者训练强度增大,飞行员颈椎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颈椎疾病症状反复发作导致飞行员不能正常飞行,导致非常低的返回工作率,严重者将面临停飞的问题。笔者通过搜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图书资料以及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航空医学资料库对军事飞行员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治疗等方面展开文献综述。
  • 综述
    张晓丽, 张莉莉, 王志翔, 张向阳, 苏芳, 刘琳, 罗晓, 钟方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详细介绍了美国空军空运医疗后送的理念、指挥机制、专用装备、专业力量,并针对我军空运医疗后送的不足提出了建设意见,包括加强理论研究和信息化建设;研制并开发多种空运医疗后送专用装备;建立不同类别的专业队伍等。
  • 综述
    张莉莉, 蒋科, 刘琳, 苏芳, 邓略, 卜伟平, 姚钦, 赵彦鹏, 刘何庆, 杜鹏, 穆慧玲, 张晓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美国空军低压舱缺氧训练方案,为完善我军飞行人员低压舱训练提供有益借鉴。引用2份美国空军指令,美国空军指令AFI11-403《航空航天生理训练方案》是美国空军开展飞行人员航空生理训练的指令性文件,其中详细介绍了低压舱缺氧训练的目的 、要求、内容、方法和步骤。美国空军低压舱缺氧训练方案比较完善。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马方方, 甄鹰, 翟颖超, 孙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巩亚琴, 钱金枝, 支萍, 郭芳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凌静, 王微, 李双齐, 叶细锋, 张友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朱艳玲, 耿维, 刘远, 王子冰
    2021, 37(2): 0-封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