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依托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所承担的飞行人员改装体检和伤病诊治任务,补全运动功能评估、飞行体适能评估和康复训练方面的短板,2021年底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建立了飞行人员康复强健中心。中心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多四精准”强健理念,既兼顾全面,同时覆盖健康飞行人员和有伤病的飞行人员,又兼顾精准,个性化地针对每一个飞行人员的情况给予训练和康复计划。飞行人员康复强健中心的建设以飞行人员的健康为中心,开拓医、体、研结合的全新领域,为有效提高飞行人员体适能及训练伤综合诊治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后期飞行人员康复强健中心将继续进行数字化建设,将各项评估及训练模块有机结合,为每位飞行人员建立数字档案,同时向基层场站延伸,提升航医对飞行人员一对一运动康复指导的能力,为飞行人员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给予不同层次的跟踪、调整,达到防伤、治病、增强体能、增强飞行适应性的目的。
目的 开展载人离心机慢增长率(gradual-onset rate run, GOR)模式+Gz耐力检查试验研究,探讨该方法在综合抗荷措施防护效果评定中的应用。方法 6名男性受试者在载人离心机上进行了GOR加速度暴露试验,每人均完成4组:不使用抗荷装备,保持松弛状态的加速度耐力(GOR1耐力),做HP抗荷动作时的加速度耐力(GOR2耐力),穿抗荷服保持松弛状态的耐力(GOR3耐力),做HP动作、穿抗荷服使用抗荷加压呼吸时的耐力(GOR4耐力)。依次检查受试者在4组+Gz暴露时的加速度耐力及心率和呼吸频率,受试者对体力感知度评价表进行评分,试验结束后填写调查问卷,对抗荷装备的防护效果进行了主观评价。结果 6名受试者GOR1耐力为(4.21±0.99)G,GOR2耐力为(6.00±1.32)G,GOR3耐力为(6.34±1.32)G,GOR4耐力为(7.87±1.29)G,不同GOR模式+Gz暴露的耐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477,P<0.001)。受试者在4组+Gz暴露试验到达耐力终点的心率及HR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330、128.417,P均<0.001);GOR2和GOR4的心率(P=0.013、0.017)及HRmax显著大于GOR1(P=0.014、0.006);GOR2与GOR4的HR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HP抗荷动作防护效果为(1.79±0.88)G,AGS防护效果为(2.13±1.03)G,综合抗荷措施的防护效果为(3.67±0.80)G。综合抗荷措施的防护效果大于做HP抗荷动作及AGS(P=0.001、0.003),但HP抗荷动作与AGS防护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1)。受试者对抗荷装备防护效果的主观感觉评分达到“较好”水平。结论 在综合抗荷措施防护效果评定时增加载人离心机GOR模式+Gz耐力检查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评定结果的准确性。
目的 救生船和救生电台浮囊等装备数量多且气密性检测时间长,导致伞勤人员保障工作繁重,为此研制新型气密性检测装置,以适应现有漂浮类救生物品的保障需要。方法 飞行人员漂浮类救生物品气密性检测装置由结构、气路、动力、控制与软件等分系统构成,可以从人机界面选择救生物品型号,点击进入自动检测,打开气泵及电磁阀,进行充气作业,当达到设定压力后自动保压,然后判定测试结果,输出测试报告。结果 新型漂浮类救生物品气密性检测装置,可以有效实现加快检测速度、优化检查流程、提高检测精度、增强人机交互、自动控制检测参数和自动记录结果等效果。结论 新型漂浮类救生物品气密性检测装置可以更好地满足部队实际需求。
目的 比较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胆囊切除术临床诊治经过及远期效果,为胆囊结石(息肉)飞行人员的术式选择及航空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08年9月—2020年10月收治的31例胆囊结石(息肉)飞行人员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保胆取石组及胆囊切除组。比较2组飞行人员术前症状、结石数目、结石性质、术后远期疗效、生活质量指数评分以及航空医学鉴定结论。结果 ①与胆囊切除组比较,保胆取石组术前右上腹不适者占比低,结石1~3枚者占比高,≥4枚者占比低,胆固醇性结石者占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25、0.040);保胆取石组术后胆囊结石复发3例,胆囊切除组术后无胆管结石发生;2组术后胃肠道疾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胆囊切除组比较,保胆取石组主观症状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22),保胆取石组飞行员术后肠道功能紊乱评分明显高于胆囊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09);②2组飞行人员航空医学鉴定结论均无因胆囊结石术后原因造成停飞。结论 依据症状、结石数量、结石性质对胆囊结石(息肉)飞行人员采用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或胆囊切除术治疗,具有相同疗效,但保胆取石术对飞行的影响可能更小。
目的 探讨飞行人员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治疗后特许飞行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9年8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原空军总医院)确诊的飞行人员AS患者,根据航空医学鉴定结果分为飞行合格组及飞行不合格组(包括停飞及地面观察超过6个月),比较2组在年龄、飞行时间、病程、炎性指标及治疗方案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飞行人员AS患者20例,飞行合格组14例,飞行不合格组6例,飞行不合格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飞行合格组(t=-2.9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飞行不合格组中5例(83.3%)应用生物制剂,飞行合格组中2例(14.3%)应用生物制剂,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3.3% vs 14.3%,P<0.01);2组在年龄、飞行时间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飞行合格组在飞行期间未发生安全事故;1例患者特许飞行合格后21个月病情复发。结论 部分飞行人员AS患者治疗后给予特许飞行具有可行性,飞行期间应定期进行病情评估。
目的 了解空军飞行人员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航空卫生保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以罗马Ⅳ诊断标准为依据调查102例空军飞行人员FGIDs的患病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调查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试和评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调查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飞行人员FGIDs患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02例飞行人员FGIDs患者占37.25%;11.76%的被调查者具有FGIDs合并症状。饮酒、焦虑和睡眠质量具有统计学意义。饮酒者FGIDs的患病风险约是未饮酒者的1.87倍,焦虑会使FGIDs患病风险平均提高45%,睡眠质量每降低一个级别,FGIDs的患病风险平均提高1.39倍。结论 飞行人员FGID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减少饮酒和焦虑及改善睡眠状况,有助于降低FGIDs发病率,保证飞行员的身体健康及飞行安全。
目的 对2018—2020年住院飞行人员的血脂水平及异常类型进行分析,为血脂异常及相关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方案为基础,结合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一级预防人群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分层标准,对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住院的2 874例男性飞行人员血脂数据根据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不同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874例住院飞行人员中血脂异常检出率为59.4%,高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血症占21.8%,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症占16.0%,高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血症占15.5%,混合型高脂血症占6.0%;不同年龄组间飞行人员的TC、TG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别是25岁之后血脂水平会出现明显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加飞行人员低HDL-C血症的发生率会逐渐上升,而其高TG血症、高TC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至50岁后,又普遍呈下降趋势;不同BMI组间飞行人员的TC、TG等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BMI增加TC、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逐渐增加,HDL-C随着BMI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25岁开始可能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重要时间节点,应及时监测相关指标并予以针对性干预,切实维护飞行人员健康状况,延长飞行年限。
目的 分析招飞医学选拔定选阶段眼科不合格项目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 随机抽取参加2022年度空军招飞医学选拔定选的2 243名普通高中生和253名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依照相关标准对参检学生进行医学检查,分析和总结眼科项目的不合格率和构成比。结果 医学选拔定选阶段,近视超标是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不合格率最高的项目,为11.07%,其次是眼底周边部异常,为3.95%,排在第3~5位的分别是黄斑部异常、复性远视散光、玻璃体混浊和共同性外斜视。普通高中生眼科不合格率最高的项目是眼底周边部异常,为3.70%,其次是近视超标,为3.30%,排在第3~5位的分别是共同性外斜视、远视力不足及混合性散光。结论 学生身体发育变化、边缘性异常标准解读差异和漏诊是导致招飞定选阶段眼科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提高检测人员和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及完善青少年航空学校的近视防控举措是目前的主要对策;具体解决方案应是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近视防控专项调查和随访,以及组织专科专项业务培训。
目的 通过检索术后飞行员复飞相关文献,分析我国飞行员手术原因及其发生率、复飞飞行员手术前后的飞行情况以及人员基本信息等,为我国飞行员术后复飞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 检索万方、中国知网及维普数据库获取相关数据,对不同手术复飞时间、手术原因、人员组成及其基本信息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飞行员术后复飞文献共23篇,54例研究对象。文献发表年份为1999—2021年,数据统计时间为1970—2019年。手术原因前3名分别为外伤、恶性肿瘤及眼科,占比分别为38.89%、33.33%及11.11%;手术及复飞年龄分别为30岁、41岁及29岁。麻醉方式以全麻居多,共34例,占比62.96%。人员组成为军航48例,民航6例;男性52例,女性2例。军航术前飞行时间为2 100 h,民航为6 850 h;术后复飞时间分别为术后7个月到21个月。结论 通过对我国术后复飞人员的统计分析,反映出外伤、肿瘤及眼科意外及疾病发生率较高。在医疗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如何延长飞行员的飞行寿命,对飞行的医疗鉴定及卫勤保障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目的 探讨抗荷体质训练与体验飞行胜任力的相关性,为指导日常训练提供理论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2017年入校的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通过授课指导学生参照提高全身各部肌肉力量、着重发展核心和下肢力量为主的新训练方案进行抗荷体质训练,具体的训练方式为统一课内训练和自由时间自主训练;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每周自主训练情况,包括文体活动、力量训练及耐力训练的次数和各项的持续时间。训练2年后由具有丰富飞行经验的飞行员根据标准对其体验飞行胜任力(包括抗眩晕能力和飞行适应性)进行等级评定,分为A、B、C、D、E 5个等级;比较不同抗眩晕能力和飞行适应性学生的训练时间有无差异;比较不同训练时间的学生飞行表现等级的分布情况。结果 体验飞行学生不同抗眩晕能力组学生在每周自主文体活动、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951、0.2719、0.1760);不同飞行适应性组(A、B等级)学生在每周自主文体活动、力量训练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0244),而在耐力训练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21);通过时间分组,每周自主文体活动、力量训练时间≥6 h组的学生较<6 h组的A等级比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4、0.0469)。结论 文体活动、力量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体验飞行胜任力,以力量训练为主的抗荷体质训练方案有助于提高青航校学生飞行能力,但尚缺少针对性的抗眩晕训练。
目的 探讨军航塔台飞行管制员在连续工作条件下进行管制任务中的注意力分配特征。方法 选取21名一线塔台飞行管制员进行长达3 h的模拟塔台飞行管制工作。采用Tobii glass3眼镜式眼动仪进行眼动数据采集,根据研究内容将模拟系统的屏幕划分为3个动态兴趣区:飞行计划区、雷达区和进出场区。将试验数据进行分段处理,即T0、T1、T2、T3、T4和T5时刻,每30 min为一段。结果 军航管制员在不同兴趣区分配的注意资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整体上来看,雷达区是管制的主任务,对雷达兴趣区的总注视持续时间、扫视持续时间以及注视点最多,在此分配的注意力资源最多(P<0.05)。T1时刻为雷达区注意资源逐渐增多的敏感时刻(P<0.05)。对于飞行计划区,在管制任务初期时分配的注意资源相比进出场和雷达区为最多(P<0.05)。随着管制任务的进行及任务类型发生变化,管制员对飞行计划的熟悉度增加,在T3时刻注意资源显著减少,呈现出先多后少的变化趋势(P<0.05)。结论 管制员在任务刚开始时的注意力主要分配在飞行计划区,随着任务的进行,注意力资源向雷达区转移,可为管制员培训提供依据。
目的 对不同学习阶段飞行学员的视觉注意分配特点进行测量和分析,探讨民航飞行学员视觉注意分配特征为民航飞行学员的选拔与训练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飞行学院48名飞行学员,大四与大一飞行学员各24人,采用经典多目标追踪任务与点探测任务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比较2组飞行学员在不同追踪负荷的追踪绩效,并运用点探测任务来考察其注意分配特征。结果 大四民航飞行学员与大一民航飞行学员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点探测任务中,组别和探测刺激出现位置的交互作用显著(F(2,92)=5.318,P=0.005),大四民航飞行学员对点探测刺激出现在空白区域的觉察率显著高于大一民航飞行学员(P<0.001)。结论 大四民航飞行学员具有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能根据不同任务合理分配注意资源,拓展用于民航飞行学员的选拔和知觉训练。
目的 对比不同类型的康复方法对歼击机飞行员颈痛的康复疗效。方法 2019年11月—2021年5月,招募30名患颈痛的歼击机飞行员,随机分为3组,其中理疗组(10人)采用中频和磁振热治疗,力量组(10人)进行颈抗阻力量练习,运动控制组(10人)采用颈深屈肌力量练习和颈部运动控制练习,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各组主观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得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部功能情况。结果 干预后,力量组和运动控制组VAS得分显著降低(P<0.05);3组VA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控制组NDI得分降低(P<0.001)。干预后,力量组右侧屈、左侧屈、颈后伸角度改善(P<0.05),运动控制组颈屈、右侧屈、后伸改善显著(P<0.05)。干预后,力量组右下旋转、右上旋转、颈左侧屈、左上旋转、右侧屈力量显著增加(t=0.671~0.914,P<0.05);运动控制组左上旋转、右侧屈、左侧屈和颈屈力量显著增加(P<0.05)。干预后,各组间颈右侧屈和左上旋转力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运动控制组的颈右侧屈和左上旋力量优于理疗组(P<0.05),力量组的颈左上旋转力量优于理疗组(t=-3.820,P=0.016)。干预后,运动控制组颈深屈肌力量、颈深屈肌激活改善明显(P<0.05);3组飞行员颈深屈肌力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运动控制组颈深屈肌力量的改善优于理疗组(P<0.05)。结论 针对歼击机飞行员颈痛的康复训练,不仅要关注颈部肌肉力量和耐力,还要关注到运动控制异常导致神经肌肉运动控制的改变对颈痛的影响。通过颈深屈肌为主的颈部运动控制训练,可有效改善歼击机飞行员颈痛。
目的 研究专项体能训练对飞行员颈肌及核心肌群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升作用以及对于颈腰部疼痛的缓解效果。方法 选择西部战区某部17名歼击机飞行员进行专项体能训练。在不影响日常军事训练和飞行任务情况下,安排专人指导飞行员进行飞行前热身和飞行后放松整理活动,同时进行3个月的专项体能训练。在训练开始前、训练中期和训练结束后评估肌肉力量和耐力、身体围度以及疼痛评分等。结果 训练不同阶段颈围(F=35.67,P<0.01)、胸围(F=111.78,P<0.01)、腰围(F=4.06,P<0.05)、腹围(F=13.03,P<0.01)、体质量指数(F=4.99,P<0.05)、体脂率(F=68.75,P<0.01)、深蹲(F=76.80,P<0.01)、硬拉(F=122.64,P<0.01)、卧推(F=96.39,P<0.01)、左侧颈部侧拉(F=72.26,P<0.01)、右侧颈部侧拉(F=69.93,P<0.0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25.37,P<0.01)、平板支撑(F=41.91,P<0.01)和麦吉尔疼痛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F=33.0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内两两比较结果:①训练中期与训练开始前比较,颈围和胸围明显增大,体脂率明显降低,深蹲、硬拉、卧推、左侧颈部侧拉和右侧颈部侧拉的绝对力量明显提高,平板支撑的时间明显提高,VAS和MPQ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训练结束后与训练开始前以及训练中期比较,颈围和胸围明显增大,腰围、腹围、BMI和体脂率明显降低,深蹲、硬拉、卧推、左侧颈部侧拉和右侧颈部侧拉的绝对力量明显提高,平板支撑的时间明显提高,VAS和MPQ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项体能训练能够有效提升飞行员颈腰部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并且对于飞行员的颈腰部疼痛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飞行人员训练伤逐年攀升并呈现职业化特点,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和飞行安全,及时预防和纠治飞行人员训练伤是维护战斗力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提出应用现代康复医学全面康复理念,以综合性运动康复课程的形式,将多学科有效融合,对飞行人员进行生理和心理全方位的干预,最大程度地恢复和巩固其生理和心理机能。同时将院内治疗延伸到院外,针对飞行人员训练伤的康复治疗实施全程科学指导并协助基层航空兵部队开展预防性训练,做到预防和诊疗相结合,真正实现康复医学服务战斗力、提升战斗力的目的。
目的 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a disintesrin and metalloprotease with thrombospond in type 1 motifs,ADAMTS-1)及可溶性ST2(sST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PCOS患者104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检查未孕健康妇女102人为对照组。对比不同人群、PCOS患者不同年龄段IGF-1、ADAMTS-1、sST2、性激素六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分析IGF-1、ADAMTS-1、sST2与性激素六项水平相关性,IGF-1、ADAMTS-1、sST2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IGF-1、sST2、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睾酮、雌二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DAMTS-1、孕酮及泌乳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IGF-1、ADAMTS-1、sST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1、sST2与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睾酮及雌二醇呈正相关,与孕酮、泌乳素呈负相关;ADAMTS-1与孕酮、泌乳素呈正相关,与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睾酮及雌二醇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1准确性为86.29%,ADAMTS-1准确性为92.37%,sST2准确性为89.05%。结论 IGF-1、ADAMTS-1、sST2可能参与PCOS疾病发生过程,其水平在其中呈异常表达,可以作为PCOS的诊断指标。
目的 探讨依诺肝素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血脂、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 以自贡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5月—2021年7月收治的122例剖宫产产妇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64例(依诺肝素钠)、观察组58例(依诺肝素钠+阿司匹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2组剖宫产后DVT发生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及血小板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诺肝素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改善高危剖宫产产妇产后血脂、凝血功能指标,降低DVT发生率。
目的 研究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在海分枝杆菌所致感染性肉芽肿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21年1—6月已经确诊的海分枝杆菌所致感染性肉芽肿患者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皮损的临床、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及皮损组织微生物mNGS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多有外伤或收拾鱼缸的病史,皮损一般表现为受伤手指单侧手背(手臂)或双侧手臂的多发结节或局灶性肿块,伴有渗出或结痂。传统的细菌培养有2例海分枝杆菌阳性,通过mNGS检出海分枝杆菌3例均为阳性,mNGS方法技术阳性率高于传统细菌培养,此外检测时间仅需13 h,远低于传统培养技术。结论 mNGS方法可以作为海分枝杆菌所致感染性肉芽肿病原微生物辅助诊断方法对病原体进行快速检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目的 分析空降兵某部队医院骨科住院军人患者膝关节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趋势,为膝关节损伤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查询医院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空降兵某部队医院骨科膝关节损伤住院军人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统计例数和构成比了解2014—2019年骨科住院膝关节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受伤情况及治疗情况。结果 共收集膝关节损伤有效病例252例,从职业类别来看,以步兵为主(200例,79.37%);从损伤类别来看,半月板损伤为主(120例,47.62%);就致伤原因而言,体能训练伤为最主要原因(138例,54.76%);2014—2019年膝关节损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或物理治疗的比率逐年增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146、47.595,P<0.05)。结论 膝关节损伤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和复杂性,其发生在职业类别、损伤类别、致伤原因及季节分布等具有一定的规律,膝关节损伤住院空降兵人数以及接受治疗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目的 探讨飞行人员胶质瘤的临床特征,提高飞行人员胶质瘤的诊治水平,以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21年2月经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原空军总医院)收治的4例飞行人员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入组的病例以头晕、头疼为先发症状,发病年龄23~39岁,中位年龄24.5岁,中位飞行时间400 h,发病部位可以包括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基底节区、侧脑室、胼胝体、丘脑在内的多个部位,可为单发,也可多发,以WHO分级为Ⅳ级的最为多见。结论 飞行人员胶质瘤发病年龄较年轻,WHO分级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一般发病临床症状较明显,通过本研究明确飞行人员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发现飞行人员发生胶质瘤的高危因素,以延长飞行人员胶质瘤的生存期。
目的 探讨某部师职干部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其有效的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021年6—7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体检的某部448例师职干部进行甲状腺彩色超声检查及相关资料采集并对结果整理分析。结果 448例受检者中,检出甲状腺结节192例,总检出率42.86%,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88,P=0.023);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6~65岁检出率最高,为54.00%(χ2=17.294,P=0.001);嗜咸饮食者检出率高于饮食适中或偏淡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甲状腺结节检出率44.97%,本科及以下学历检出率34.44%,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5,P=0.041)。结论 某部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较高,随年龄、学历的增高,检出率越高;女性高于男性;饮食偏咸习惯者高发。在该部倡导健康工作、生活方式,制定健康管理规划有实际意义。
高原寒区卫勤力量投送面临复杂自然环境、投送能力有限和经验欠缺等诸多问题。加快高原寒区卫勤力量投送能力建设,对于保障部队军事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高原寒区快速空运投送野战医疗队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高原寒区恶劣自然环境对野战医疗队空运投送的影响,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未来我军在高原寒区实施卫勤保障提供参考。
目的 构建甲状腺结节风险评估模型,规范体检筛查甲状腺结节流程与临床路径管理。方法 采集与甲状腺结节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甲状腺功能结果、甲状腺外科检查结果、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等多个维度数据信息并设计权重,根据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和2018版甲状腺癌诊疗规范,研发甲状腺结节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甲状腺结节临床管理数据库。结果 数据服务平台主体设计分体检数据采集模块和检后随访管理模块功能,具体包括8个子模块:信息采集模块,包括4个子模块,如基本信息、危险因素调查、甲状腺功能结果、甲状腺超声结果;检后随访管理模块,包括4个子模块,如风险评估模块、随访医学知识模块、评估管理模块、随访管理模块。结论 以中心医疗技术和先进设备为依托,基于二维超声特征TI-RADS分级为基础,分析多个维度的甲状腺结节风险要素,构建甲状腺结节风险评估系统,优化早期筛查流程与动态等级评估分类,规范体检质量环节控制,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方案。
目的 调查并明确门诊放疗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探究与此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以此达到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健康教育目标。方法 选取 2021年3—5月在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治疗科门诊治疗的138例患者,采用自制门诊放疗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放射治疗门诊患者全程健康教育需求。结果 138例患者中,男女比例63∶75,男性占比45.65%,女性占比54.35%;年龄7~66岁,其中7~17岁3例(2.17%),18~40岁28例(20.29%),41~65岁76例(55.07%),66岁以上31例(22.46%);小学及以下18例(13.04%),初高中57例(41.30%),专科及以上63例(45.65%);农民38例(27.54%),工人30例(21.74%),个体29例(21.01%),公务员及医务工作者24例(17.39%),军人及教师12例(8.70%),其他5例(3.62%)。所患疾病前3种为乳腺癌46例(33.33%),肺癌38例(27.54%),宫颈癌13例(9.42%)。84.06%的患者希望了解放疗的注意事项、放疗结束后的运动方法,83.33%的患者希望了解放疗期间及结束后的饮食方案。在健康教育形需求选择上,83.33%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给予讲解指导,68.84%的患者希望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68.12%的患者希望发放相关宣传手册。结论 对门诊放疗患者开展规范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可通过增设放疗门诊护理岗位,设立微信公众号、建立微信群,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从而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耳鸣为耳鼻喉科常见疑难病之一,临床上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笔者临床上喜用、广用、善用虫类药治疗耳鸣,虫类药治疗耳鸣的功用主要有宣风泄热、平肝息风、化痰通窍、活血化瘀、行气活血、搜风剔络6个方面的作用。笔者常用的治疗耳鸣的虫类药物为蝉蜕、僵蚕、全蝎、地龙、水蛭,主要从性味功用、药理研究、运用经验等方面介绍使用上述5个虫类药的经验心得以供同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