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单侧前庭病(acute unilateral vestibulopathy,AUVP)是一侧前庭功能急性损伤后出现的,表现为持续性眩晕,伴恶心、呕吐、振动幻视、易向患侧倾倒的一种急性前庭综合征。既往多称为前庭神经(元)炎(vestibular neuritis,VN),在飞行人员眩晕相关疾病中多采用VN作为诊断名称。课题组基于多年临床航空医学实践,就巴拉尼学会分类委员会最新发布的AUVP/VN诊断标准,结合最新命名的前庭感受器病(vestibular receptor disease,VRD),对AUVP/VN分类、诊断标准及其航空医学鉴定进行梳理,旨在提升航空医学工作者对AUVP/VN以及VRD的认识。
目的 阐明失重环境下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mt)特征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以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细胞分为二维回转模拟失重组(24、48、72 h和96 h)和同步对照组,给予泛素化酶E1抑制剂PYR-41、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和自噬抑制剂NH4Cl(10 mmol/L)对细胞进行干预。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目的蛋白和mRNA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拟失重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增加,沉默调节蛋白3(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3,SIRT3)蛋白表达下降,ATP5/MTCO1蛋白表达比例显著上调,叉头框转录因子3a(forkhead 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3a,FOXO3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泛素活化酶E1抑制剂PYR-41和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显著上调SIRT3蛋白表达以及FOXO3a和SOD2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线粒体氧化损伤通过泛素化机制调控失重环境下血管平滑肌细胞SIRT3蛋白和UPRmt通路中关键分子ATP5A、MTCO1、FOXO3a和SOD2的蛋白表达。
目的 研究视觉功能受缺氧环境影响的敏感性,探讨将视觉功能指标纳入缺氧体验性训练项目的可行性。方法 按空军航空生理训练大纲中缺氧体验性训练要求,采用10.5%的低氧混合气模拟海拔5 000 m高度缺氧条件,通过对比10名志愿者缺氧前后远视力、立体视力、色彩辨识能力、暗适应时间和不同级别对比敏感度等视觉功能指标,筛选出对缺氧敏感、检测简便的视觉功能指标。结果 与缺氧前比较,10名志愿者缺氧后暗适应时间、中高频度对比敏感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2.805、3.098、3.186、2.738,P=0.007、0.021、0.013、0.011、0.023);远视力、立体视力、色彩辨识能力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暗适应能力及低对比度和低敏感度的目标辨识能力对缺氧环境较为敏感,可作为飞行员缺氧体验性训练的观测指标。
目的 通过收集整理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进行急性缺氧耐力检查的飞行员的相关数据,分析探讨可能与飞行员缺氧耐力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航空生理训练的男性飞行员414人,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急性缺氧耐力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414名飞行员均完成缺氧耐力检查,总体平均缺氧耐受时间为325.1 s(95% CI:320.1~330.1),缺氧耐受时间大于360 s的占56%,180~360 s的占44%,2组飞行员血氧饱和度降至70%的生存时间有显著差异(HR=3.890,95%CI:3.049~4.964,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吸烟>0~5年者较不吸烟者对缺氧耐受时间有统计学差异(HR=0.577,95%CI:0.361~0.923,P=0.022);5 500 m 1 min血氧对缺氧耐受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HR=0.922,95%CI:0.863~0.985,P=0.017),其他变量对缺氧耐受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飞行员急性缺氧耐力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制定提高飞行员缺氧耐力的可行性措施提供依据。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强度、频率、时间的运动对歼击机飞行员抗荷耐力的影响,探索提高歼击机飞行员抗荷耐力的运动处方。方法 遴选121名在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进行航空医学鉴定的歼击机飞行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验证了解其运动习惯,用抗荷抗缺氧检测仪检测其抗荷耐力,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强度、频率、时间的运动对其抗荷耐力的影响。结果 有氧运动可显著提高抗荷耐力,且不同强度、频率和时间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46、6.054、3.114,P<0.05);与低强度(或低频率,或短时间)有氧运动组相比,中、高强度,中、高频率和较长、长时间有氧运动组抗荷耐力明显增高(P<0.05);中、高强度有氧运动组间,中、高频率有氧运动组间,以及较长时间、长时间有氧运动组间抗荷耐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氧运动可明显提高抗荷耐力,且不同强度、频率和时间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461、3.742、3.416,P<0.05);与低强度(或低频率,或短时间)无氧运动组相比,中、高强度,中、高频率和较长、长时间无氧运动组抗荷耐力均明显增高(P<0.05);高强度较中强度无氧运动组抗荷耐力进一步提高(P<0.05),而中、高频率无氧运动组间,以及较长时间与长时间无氧运动组间抗荷耐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强度、中频率和较长时间的无氧运动联合中强度、中频率和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可能是提高歼击机飞行员抗荷耐力的最佳运动处方。
目的 初步建立健康军事飞行人员血常规28项主要参数指标的参考区间,并进行适用性验证。方法 选择2015年8月—2020年11月,在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健康体检的4 854名男性军事飞行人员,采用Sysmex XN-1000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血常规28项主要参数的参考区间,并使用不同血常规仪器进行适用性验证。结果 军事飞行人员血常规主要参数指标均为偏态分布(P<0.01),按照Dixon法去除离群值后,建立军事飞行人员血常规参考区间。将军事飞行人员血常规参数的参考区间与行业标准比较,军事飞行人员血常规主要参数中白细胞总数(4.3~10.3)×109/L、淋巴细胞百分数(24%~52%)与淋巴细胞绝对值(1.5~4.0)×109/L、单核细胞百分数(4%~11%)与单核细胞绝对值(0.3~0.8)×109/L、红细胞计数(4.5~6.0)×1012/L、血红蛋白(140~178)g/L、血细胞比容(42%~52%)数值偏高,而血小板计数差异较小。本研究建立的军事飞行人员血常规参考区间,通过Sysmex XN-550及Beckman 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适用性验证,24个血常规主要参数90%以上在参考区间内。结论 初步建立健康男性军事飞行人员的血常规参考区间,可为军事飞行人员的航空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调查对飞行员颈痛情况,分析颈痛风险因素,为飞行员颈痛的防治和康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7月—2020年11月招募飞行员284人,对其进行颈痛情况问卷调查及颈部功能评估的横断面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颈痛风险因素筛选。结果 共获得217名飞行员的有效数据,包括歼击机118人,直升机52人,运输机47人。飞行员近3个月颈痛发病率为29.0%,其中歼击机、直升机和运输机飞行员分别为30.5%、36.5%和17.0%。3个机种飞行员的身高、周飞行时间、颈部训练情况、饮酒习惯、上背痛、颈屈肌力、伸肌力、左侧屈力、右侧屈力、左上旋力、右上旋力、左下旋力、右下旋力和颈深屈肌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调整年龄和总飞行时间后,飞行员颈痛的危险因素是上背痛(OR=6.956,95%CI:2.167~22.232),保护因素是颈深屈肌激活(OR=0.146,95%CI:0.033~0.272);歼击机飞行员颈痛的危险因素是上背痛(OR=17.718,95%CI:2.034~154.362);保护因素是颈部左侧屈力量(OR=0.015,95%CI:0.001~0.351)、颈部左下旋转力量(OR=0.950,95%CI:0.911~0.990)和颈深屈肌激活(OR=0.125,95%CI:0.094~0.341);直升机飞行员颈痛的危险因素是周飞行时间(OR=1.183,95%CI:1.106~1.624)和吸烟史(OR=23.663,95%CI:1.597~350.779),保护因素是颈部左上旋转力量(OR=0.143,95%CI:0.082~0.884);运输机飞行员颈痛的保护因素是颈部屈肌力量(OR=0.894,95%CI:0.008~0.943)。结论 飞行员颈痛发病率较高,不同机种飞行员的颈痛风险因素存在差异。良好的颈肌力量和颈深屈肌功能可起到保护作用,个人习惯、飞行时间对颈痛的影响不容忽视,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干预方案。
目的 调查军事飞行员的颈部积累伤现状,了解患病情况、常规治疗措施及康复疗效,为开展相应的颈部积累伤的防控康复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对816例军事飞行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颈部MRI等检查资料,包括歼击机(普通歼击机、高性能战斗机)、运输机、轰炸机、直升机飞行员。飞行员信息分为四部分:①一般情况:年龄、身高、体质量、BMI、颈围、颈厚等;②职业相关情况:包含机种、机型、飞行时间等;③情绪状态和睡眠状况;④颈部损伤情况(颈部症状及发生时间、康复措施等),颈部的功能评定以及颈部MRI检查结果,对上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调查的816例飞行员诊断为颈部积累伤的为243例,患病率为29.8%;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患病率最高,为47.4%,普通歼击机飞行员、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飞行员患病率分别为29.9%、26.8%、24.5%和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79,P=0.0003);反复发生颈部不适和疼痛的比例为59.4%和41.9%;颈部MRI结果显示,颈部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膨出的比例为54.0%、32.6%和30.6%;年龄、BMI值、飞行因素、睡眠问题、焦虑因素等是颈部积累伤的危险因素;颈部锻炼为患颈部积累伤的保护因素。有16.5%颈部积累伤的飞行员未予任何治疗,康复措施以手法、电疗最为常见。结论 颈部积累伤在军事飞行员中发病率高,随着我军主战机型更新换代和高强度训练的常态化,颈部积累伤增加趋势日益显著,对日常生活、训练有严重影响,危及飞行安全。颈部积累伤问题应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尤其是航卫保障工作者应深入研究此类问题的应对方案。
目的 分析飞行人员膝骨关节炎的患病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对飞行人员进行膝骨关节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7—9月在临潼康复疗养中心进行航空医学鉴定的飞行人员527人,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专科体检结果,诊断患有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飞行人员,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直升机飞行人员KOA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机种的飞行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89,P<0.05),其他各机种飞行人员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飞行人员年龄的大小与KOA患病率有显著相关性,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34,P<0.05)。飞行时间与KOA的患病率存在显著相关性,飞行时间越长,KOA患病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32,P<0.05)。结论 飞行人员KOA整体患病率大于普通人群,KOA已成为制约飞行人员尤其是直升机飞行人员战斗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当研究制定的防治措施以减少KOA对飞行人员工作生活的影响。
目的 调查歼击机飞行员膝关节疼痛情况,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航卫保障建议。方法 采用膝关节损伤和骨性关节炎评分量表(the 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及自制飞行员膝关节疼痛影响因素调查表,2022年4—5月对85名飞行员进行膝关节疼痛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85名歼击机飞行员KOOS平均(91.9±9.9)分,其中有23人KOOS评分低于90分,占比27.1%。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BMI、飞行时间、下肢训练情况以及运动后拉伸情况等与KOOS评分密切相关(P<0.05)。结论 歼击机飞行员膝关节疼痛情况普遍存在,在训练和运动中飞行员要树立正确的护膝观念,科学合理进行运动训练,增强膝周肌肉力量,运动前后做好热身拉伸,基层航医室要合理利用理疗设备延缓飞行员膝关节损伤,改善飞行员膝关节疼痛状况。
目的 初步研究单(多)个椎体位移致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分析并总结该疾病临床表现特点及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纠正椎体位移临床治愈该疾病要点。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4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正骨科收治的10例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经过及疾病结局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纠正单(多)个椎体位移治疗10例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8例临床治愈,2例临床改善。②所有患者腰椎核磁均呈现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其中6例髓核游离部分在远期随访复查核磁中表现为髓核吸收。③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VAS评分、ODI评分及肌力变化)与影像学髓核变化不同步且不平行。结论 单(多)个椎体位移是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理改变,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纠正椎体位移是治疗该疾病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
目的 比较2种不同阴道冲洗方法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助孕患者阴道微生态和妊娠结局影响,探索取卵术前阴道准备最佳方式。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ET助孕治疗患者370例共2 188周期,筛选卵巢功能正常且新鲜移植370个周期,分为对照组(n=178)和试验组(n=192)。对照组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o,HCG)扳机日和取卵术前分别对患者行0.9%生理盐水阴道冲洗;试验组在HCG扳机日和取卵术前分别行0.9%生理盐水+0.4%庆大霉素阴道冲洗。2组分别于取卵术前用无菌采样棉拭子于阴道后穹窿取样,并于取卵后72 h行新鲜胚胎移植。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1.63%和53.55%,生化妊娠率分别为63.04%和65.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阴道菌群密集度Ⅰ、Ⅱ度占比分别为66.67%、33.33%,对照组分别为74.72%、2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阴道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姜氏乳杆菌、惰性乳杆菌占比分别为(15.09±4.16)%、(11.09±3.64)%、(10.24±3.57)%、(15.09±3.21)%,对照组分别为(13.17±4.04)%、(11.87±3.57)%、(11.49±3.44)%、(16.38±3.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9%生理盐水联合0.4%庆大霉素用于取卵术前阴道冲洗,在维持阴道内稳态的同时不影响胚胎着床,可作为取卵术前的常用阴道准备方法。
目的 评价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2月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AECOPD合并呼吸衰竭103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无创呼吸机,49例)和治疗组(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无创呼吸机,54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氧分压(alveolar air oxygenpartial pressure,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carbondioxide,PaCO2)、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pH值、最大自主通气量(maximum autonomous ventilation,MVV)、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aximum mid expiratory flow,MMEF)、肺总量(total lung volume,TLC)、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及治疗指标等。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PaO2、SaO2、pH水平升高,PaCO2水平逐渐下降;且治疗组PaO2、SaO2、p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MVV、MMEF、TLC及FRC水平均显著上升,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感染控制、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疗效好,可有效改善血气参数,提高肺功能通气量,且缩短治疗时间。
目的 分析研究在校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为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3月18日—4月28日收治的72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校大学生的病例资料,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其临床症状,并对实验室检查结果、胸部影像及预后转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72例感染学生,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8.9岁。其中无症状感染者6例,轻型61例,普通型5例。临床表现多样,排在前10位的症状为发热56例(84.85%)、咽部不适或咽痛50例(75.76%)、咳嗽咳痰44例(66.67%)、乏力38例(57.58%)、头晕27例(40.91%)、疲劳26例(39.39%)、头痛26例(39.39%)、肌肉关节疼痛18例(27.27%)、恶心腹泻15例(22.73%)、胸闷气短12例(18.18%)、心悸10例(15.15%)。实验室检查中,常见血常规异常有平均血小板体积升高、淋巴细胞降低及单核细胞增加。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等。主要的血生化异常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升高、肌酐升高、血糖紊乱、高血钾及低血浆球蛋白等。胸部CT主要特征为双肺或单肺多发结节影、磨玻璃影及实变影;病灶多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分布,也可见于胸膜下。结论 年轻学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病情较轻,但症状变化多样,累及多个系统,需要长期动态全面评估各脏器功能的变化。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进行药物预测,为探索SLE的病理机制、寻找潜在靶向药物提供方向。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185047、GSE88884和GSE72509的基因表达数据,使用R语言limma包筛选出各个数据库DEGs并取交集,利用DAVID、STRING等数据库对DEGs富集分析并识别枢纽基因,此外,GSE50635被用来验证枢纽基因。进一步利用miRTarbase数据库识别调控枢纽基因的miRNA并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最后使用DSigDB数据库筛选潜在治疗药物。结果 最终得到76个共同DEGs。GO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涉及了病毒相关反应及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到了甲型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及NOD样受体等信号通路。筛选获得了20个枢纽基因(STAT1、RSAD2、IFIT3、IFIH1、ISG15、DDX58、MX1、IFI44L、IFI44、OAS2、IFIT1、OAS3、OAS1、IFI35、XAF1、IFIT2、DDX60、OASL、IFI6、RTP4)、11个调控枢纽基因的miRNA及7种可能成为治疗SLE潜在药物的小分子化合物。结论 筛选到的枢纽基因及靶向药物可能为深入研究SLE病理机制、寻找潜在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新型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目的 探讨楮桃叶对银屑病瘙痒及皮损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原空军总医院)2016年1月—2022年12月诊断为银屑病的入院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入院以来临床治疗资料及治疗具体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入排标准筛选后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试验组使用楮桃叶中药熏洗全身,每次2包,每日1次,持续4周;对照组仅进行熏洗,不使用楮桃叶,每日1次,持续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 scale,VAS)及总有效率来判断楮桃叶对银屑病的有效性,通过电话回访和医师不良反应上报情况来判断楮桃叶的安全性。结果 经治疗后,试验组PA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瘙痒评分VA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2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楮桃叶针对银屑病患者瘙痒及皮损症状有效,不良反应可控。
前庭性错觉在飞行员飞行过程中的发生频率极高,发生前庭性错觉会对飞行人员认知能力造成严重危害,并进一步威胁飞行安全,故研究前庭性错觉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中,关于前庭性错觉对认知能力直接影响的研究较少,笔者介绍了与之密切相关的两类研究——空间定向障碍及前庭功能分别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影响主要存在于视觉空间、记忆、注意与执行4个领域,笔者据此分析了前庭性错觉发生时可能影响的认知能力,并重点分析了影响较大的大尺度空间、视觉工作记忆、注意、执行能力及对应的评估技术,以期为后续研究方向及评估技术选用提供参考。
针对辅助穿刺机器人存在严重依赖医师经验的问题,进行临床操作的人因优化分析和研究设计。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含扰动因素的数字仿生器官,通过临床实时参数驱动生成映射真实器官的数字孪生器官;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其与真实器官无缝重合,并支持医师进行透视观察、实时交互的临床操作,进而由器官映射实现视觉感知优化和穿刺操作感知增强。辅助穿刺机器人结合数字孪生器官、增强现实系统的人因优化设计,使辅助穿刺机器人临床操作就如同开放手术一样,改变传统影像引导穿刺手术方式和理念,能够提高临床穿刺治疗效果。
美国空军非常重视口腔卫生勤务的建设。美国空军牙科部队(1917—1949,为陆军航空兵牙科部队)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1949年6月8日正式成立,并经过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抗击新冠疫情等实战以及突发情况的锻炼与检验。该部队的军事目的是保持美国空军高昂的斗志和最佳的战斗状态,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为美国空军人员提供日常口腔卫勤保障,并在战时提供战场颌面部战创伤紧急救治。其编制规模随着不同时期的战争行动有所变化,目前稳定在1 500人左右。美国太空军于2019年10月正式成立,其口腔卫勤保障暂由美国空军牙科部队承担,美国太空军口腔卫勤的主要发展重点是为长周期、高强度工作的太空飞行员提供快速、安全且有效的牙科保障新方法。我国空军目前正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期,美国空军牙科部队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经验能够为我国空军卫勤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介绍空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度体系与机制,进而分析空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空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和措施。空军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如何从经验化走向制度化是当今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制度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优势,是无数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党领导军队建设的重要法宝。通过梳理和总结空军抗疫经验,不仅可以运用到其他卫勤保障任务中,也可以科学有效应对以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目的 回顾患皮肤病空勤人员的临床资料及特点,分析不同种类皮肤病的空勤人员出院飞行合格率。方法 根据患者出院病历首页诊断对2013年1月—2021年12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原空军总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15例患有皮肤病的空勤人员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分类,统计不同疾病、不同机种及不同年龄段出院飞行结论及出院飞行合格率。结果 ①按住院病例首页第一诊断的疾病分类,所有病例共分为12种疾病,其中排前3位的疾病分别为银屑病、湿疹和急慢性荨麻疹。②战斗机空勤人员患皮肤病的比例最高,出院飞行合格率最低,仅为36.73%,明显低于运输机空勤人员的73.53%(χ2=10.88,P=0.001)。③空勤人员皮肤病发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是20~29岁,但各年龄段出院飞行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身心性皮肤病对空勤人员,尤其是战斗机飞行员的生活及工作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今后应该在空勤人员身心性皮肤病的防治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目的 探讨新训练条件下空降兵跳伞训练伤的发生率、损伤部位及影响因素。方法 编制《空降兵跳伞训练伤流行病学调查表》,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7 600名参训空降兵进行跳伞训练伤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损伤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调查表7 562份,共计发生损伤234例,受伤率3.09%。其中,骨折占53.4%,软组织损伤占30.8%,皮肤挫裂伤占15.8%。125例骨折中,足踝骨折发生率最高,下肢骨折(股骨、胫腓骨、膝关节骨折、足踝)占比高达77.6%。BMI≥24 kg/m2(P<0.001)、上等兵(P=0.001)、跳伞次数(1~20次)(P=0.008)、跳伞状态(全副武装)(P<0.001)、风速>6 m/s(P<0.001)、着陆姿势(侧风)(P<0.001)、着陆地形(公路及其他)(P<0.001)等因素是空降兵跳伞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佩戴护具是空降兵跳伞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 跳伞训练伤主要有骨折、软组织损伤和皮肤挫裂伤,相关影响因素包括BMI、跳伞员身份、跳伞次数、跳伞状态、风速、着陆姿势、着陆地形和护具佩戴情况。因此,科学组训、医疗干预、合理选择着陆条件、研发防护装备等措施对更好的保障和提升空降兵部队战斗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