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采用战斗机飞行员胜任特征问卷调研飞行学员的胜任力,并与教官的评价进行交叉验证。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调研2 047名飞行学员,对约50%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一部分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同时调研教官86人,以他们对飞行学员胜任力的他评成绩为效标。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专业胜任力,心理胜任力,意识形态胜任力,一般性胜任力和发展性胜任力5个因子,累积解释问卷总变异量的58.92%;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5因子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χ2=4.38,拟合优度指数=0.870,比较拟合指数=0.917,不规范拟合指数=0.910,增值拟合指数=0.917,Tucker-Lewis指数=0.910,近似误差均方根=0.057)。学员和教官在5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7、4.001、3.600、3.532、2.690,P=0.034、<0.001、<0.001、<0.001、0.007)。结论 飞行学员胜任力由专业胜任力、心理胜任力、意识形态胜任力、一般性胜任力和发展性胜任力5个部分组成。
目的 探讨8周改良抗荷体能训练对飞行学员抗荷体质的影响,评价改良训练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设计,以某校67名飞行学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训练,试验组采用改良抗荷体能训练(早操采用中-低强度有氧训练,将力量训练安排早操后6 h进行,每周2次力量训练间隔72 h,并根据个体差异渐进性增加训练负荷),对照组执行学校以往惯用体能训练,比较2组训练前后各项测试指标变化。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肌肉量改善(t=5.920,P<0.001);2组间肌肉量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4,P<0.001)。试验组深蹲、硬拉、卧推和趴拉最大力量均增加(t=16.141、11.343、10.345、12.098,P均<0.001),对照组深蹲、卧推和趴拉最大力量增加(t=2.403、3.655、9.180,P均<0.05);2组间各部位最大力量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48、6.845、5.674、3.807,P均<0.001)。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和3 000 m跑测试均提高(t=10.288、10.682、10.122,P均<0.001);2组间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和3 000 m跑测试变化值均有统计学意义(t=4.434、6.777、3.896,P均<0.001)。结论 8周改良抗荷体能训练通过对耐力与力量训练内容编排、训练顺序、时间间隔等训练要素调适,试验证明可以显著改善飞行学员的身体成分、肌肉力量和有氧能力,从而提高飞行院校学员抗荷能力,对飞行学校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专业体能提供试验依据和参考借鉴。
目的 对军事飞行人员高空急性缺氧耐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有效识别缺氧和提升缺氧耐力,延长自救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KYY-1型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低氧浓度训练模块对飞行人员进行急性缺氧训练并记录缺氧有效意识时间。将590名飞行人员按年龄分组(Ⅰ~Ⅳ)讨论缺氧耐力在各组间分布的差异性;在Ⅰ~Ⅳ组分别(剔除年龄差异性)分析机种(A、B、C)对缺氧耐力的影响;对383名飞行人员(22~31岁)按照年龄、机种等讨论缺氧训练经历对缺氧耐力的影响;对153名(24~27岁)无受训经历、年龄无统计学差异的飞行人员缺氧耐力进行训前心理状态的差异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缺氧耐力达优秀的飞行人员在不同年龄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04,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急性缺氧耐力逐渐降低;在不同机种飞行人员对缺氧耐力的统计分析中,Ⅰ(22~29岁)、Ⅱ(30~35岁)、Ⅲ(36~41岁)、Ⅳ(42岁以上)组达优秀的飞行人员在不同机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08、0.631、0.285、0.758,P=0.246、0.729、0.867、0.685);不同受训经历飞行人员的缺氧耐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08,P<0.001);不同心理状态的飞行人员缺氧耐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92,P<0.001)。结论 利用氧浓度7.1%的氮氧混合气体模拟海拔7 500 m急性缺氧危险区进行低氧耐力训练,可以体验并有效识别急性缺氧症状,通过主客观数据准确有效分析军事飞行人员有效意识时间的影响因素,降低或规避不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为飞行人员急性缺氧耐力提升,降低飞行风险,保障训练作战任务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初步探讨军事飞行人员升主动脉扩张病变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医学鉴定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9年12月—2022年5月收治的6例升主动脉扩张军事飞行人员临床诊治和航空医学鉴定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意见和建议。结果 本组病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44.5岁,中位飞行时间3 950 h,首次诊断时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无显著血流动力学异常。2例合并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动脉病变直径>45 mm,存在手术指征,其中1例手术后恢复良好给予飞行合格,另1例暂要求保守治疗,给予暂时飞行不合格。其余4例依据实际情况分别给予限制条件下飞行合格。结论 升主动脉扩张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严重威胁飞行安全,无手术指征飞行人员可视情况给予飞行合格,术后需综合评估后谨慎给予特许飞行合格。
目的 分析军事飞行人员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DM)的转归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及预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序贯纳入2017年1月—12月在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疗养的56例PDM飞行人员,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随访3年后,调查糖代谢转归情况;根据不同转归结局分为正常组(n=45)和糖代谢异常组(n=11),分析2组飞行人员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转归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PDM飞行人员经过3年生活方式干预,糖代谢转归为正常者比例为80.36%,仍为糖尿病前期者为14.29%,进展为糖尿病的为5.35%。转归结局为糖代谢异常组的年龄、飞行时间、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飞行人员的年龄、飞行时间、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FPG是转归结局为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其预测转归结局为糖代谢异常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755、0.703、0.786、0.785、0.760(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是PDM转归为血糖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98,P=0.009),飞行岗位是PDM转归血糖异常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40,P=0.001)。结论 对PDM飞行人员应加强健康宣教,控制体质量和血压,并定期复查口服糖耐量试验,通过早期干预措施降低飞行人员PDM及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目的 了解飞行人员飞行训练与健康行为的现状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在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进行健康疗养的204例飞行人员为研究对象,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医生指导研究对象逐项完成问卷调查,填写后现场收回,电脑上完成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测评,得出总分并进行分析。同时按规定完成体检,包括仪器、实验室和体格检查,对体检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飞行训练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分别为:飞行人员颈腰部不适(57.4%)、飞行错觉(46.1%),歼击机飞行员灰视和黑视(69.86%);人员类别(飞行员)、是否患骨关节病对飞行人员飞行训练中出现颈腰部不适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2.280、2.840,P=0.024、0.030);舒张压、日均饮酒量对歼击机飞行员飞行训练中出现灰视、黑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207、6.104,P均=0.001);无颈腰部不适组和颈腰部不适组飞行人员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2,P=0.006);无灰视、黑视组和灰视、黑视组歼击机飞行员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6,P=0.002)。结论 颈腰部不适、飞行错觉是飞行人员在飞行训练中经常出现的情况,灰视、黑视是歼击机飞行员在飞行训练中经常出现的情况;今后在飞行人员疗养中要合理制订训练计划,保障健康饮食,控制高血压,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训练,以提升战斗力。
目的 通过分析陆航某部飞行人员健康状态,探讨环境因素与工作负荷对陆航飞行人员健康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陆航航卫保障能力。方法 收集陆航某部飞行人员疗养出院诊断数据,对健康状态和疾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陆航275名飞行人员中健康等级为甲级的人员占91.3%;患1种或多种疾病的人员占88.6%,同一人员患病种类达到3种或以上的占34.9%;平均BMI(24.26±0.84)kg/m2。共检出疾病66种,合计680例,其中甲状腺结节、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脂肪肝、胆囊息肉检出率较高,分别占11.62%、6.91%、5.88%、4.56%和4.41%。疾病系统归类前五位的为代谢性疾病、甲状腺疾病,骨与关节运动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各年龄组飞行人员患疾病占比在43~46岁和47~51岁年龄组达到100%;随着年龄增长,人均患病数有所增加,在47~51岁年龄组人均患病达到4种。代谢性疾病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且随着年龄增长,1人患2种以上代谢性疾病的占比增加。结论 航空环境因素与工作负荷的联合效应可能是导致飞行人员代谢性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饮食营养、饮水条件、适度的运动锻炼制度等非药物方法治疗预防和控制飞行人员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陆航直升机部队卫勤保障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目的 分析军事飞行人员体检资料,了解其在体检中新发病的检出情况及疾病谱的变化特点,为飞行人员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按照《国家疾病分类与代码应用指导手册(ICD-10)》诊断新发病,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临潼康复疗养中心行年度体检的5 528名飞行人员新发病数据,统计分析不同年度新发病患病率及前5位新发病构成比。结果 2019—2021年的飞行人员患病率与人均患病数量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不同年度飞行人员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P=0.017);不同年度飞行人员患病率及新发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2、111.01,P均<0.001);不同年度飞行人员新发骨科疾病、新发呼吸道感染、新发皮肤疾病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79、28.71、17.33,P均<0.001)。新发消化系统疾病以高胆红素血症、高转氨酶、脂肪肝、胆囊息肉疾病为主,呈逐年递减趋势。不同年度飞行人员新发消化系统疾病、新发慢性疾病(高尿酸、高血脂、高血压)、新发内分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19.96、24.82,P=0.002、<0.001、<0.001)。结论 2019—2021年军事飞行人员人均患病数量和患病率呈递增趋势,新发病种类有变化,应引起航空卫生保障人员重视并及早干预。
目的 分析陆航飞行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及患病现状,探讨其甲状腺结节发病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健干预方案奠定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12月入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疗养三区疗养的682例陆航飞行人员的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按照年龄分为<30岁、30~40岁及>40岁组、按照飞行时间分为<1 000 h、1 000~<2 000 h、2 000~<3 000 h、3 000~<4 000 h、4 000~<5 000 h及≥5 000 h组,比较不同年龄、不同飞行时间的飞行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分析飞行人员甲状腺结节特点,结合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对飞行人员甲状腺结节进行分级管理。结果 682例陆航飞行人员中共检出甲状腺结节220例(32.26%)。<30岁组、30~40岁组和>40岁组飞行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分别为31.29%、30.32%和43.04%(χ2=4.815,P=0.09)。飞行时间≥5 000 h组飞行人员检出率较高。根据TI-RADS分类标准,220例甲状腺结节中TI-RADS 2类134例、TI-RADS 3类80例、TI-RADS 4A类3例、TI-RADS 4B类3例。TI-RADS 4B类3例均行细针穿刺活检,其中2例病理结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论 陆航飞行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较高,其中高风险结节的恶性肿瘤确诊率较高。应早期筛查甲状腺恶性结节,制定飞行人员甲状腺结节管理路径,建立动态跟踪随访机制,个性化指导临床决策和医疗实践。
目的 了解军事飞行人员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探讨甲状腺结节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军事飞行人员561名,利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分析甲状腺结节者与甲状腺正常者血脂代谢水平的差异。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性疾病与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性。结果 受检者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45.45%(255/561)。甲状腺结节患病率随年龄增加逐渐增高(Z=16.230,P=0.001),而不同飞行机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或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及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患者中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未患上述疾病的受检者(χ2=4.953、10.381、5.982,P=0.026、0.001、0.014);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提示高甘油三酯血症是甲状腺结节患病的独立影响因素(OR=1.628,P=0.018),患病风险是三酰甘油正常者的1.628倍。结论 军事飞行人员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较高,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促进甲状腺结节的发生,应注重对飞行人员甲状腺疾病的防治宣传,更加强调血脂水平的管理控制,以维护其健康水平。
目的 调查分析飞行人员甲状腺抗体检查结果的总体情况及不同年龄、不同飞行机种之间阳性率的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1月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疗养的105名空勤飞行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年龄及飞行机种将其分组,选取《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抗体与甲状腺功能的检验效果分析》文章中的1 000名男性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取空腹静脉血检测甲状腺抗体水平,比较不同年龄及飞行机种飞行人员组间的抗体阳性率差异。结果 105名飞行人员中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 TPOAb)阳性率为11.43%,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y, TGAb)阳性率为19.05%,均高于健康体检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0、41.901,P=0.001、<0.001);不同年龄组及不同飞行机种组间飞行人员TPOAb及TGAb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80、2.994、0.190、0.680,P=0.220、0.084、0.980、0.890)。结论 飞行人员与一般健康体检者相比,甲状腺抗体阳性发生率较高,建议将各年龄段的飞行人员甲状腺抗体的化验检查由医学体检鉴定的选查项目纳入其必查项目中,以便对飞行人员甲状腺相关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在心肌桥检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先后行C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且2次检查间隔小于1个月的473例患者行回顾性研究,比较2种检查方式对心肌桥的检出率及形态学参数测量值;在CCTA检出的心肌桥患者中,根据CAG是否检出心肌桥,将患者分为CAG检出组与CAG未检出组,以CCTA测量结果为依据,比较2组间心肌桥形态学参数等指标,并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在CCTA对心肌桥合并近端斑块检出与否的患者中,对比CAG对心肌桥的检出情况。结果 以心肌桥患者及类型为观察对象进行检出对比时发现,CCTA检出组对心肌桥患者浅肌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AG检出组(χ2=62.52,P<0.001),而对深肌桥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A检出组对浅肌桥和深肌桥的长度测量值均长于CAG检出组(Z=2.23、2.09,P=0.03、0.04),而收缩期狭窄率均低于CAG检出组(Z=7.24、3.76,P均<0.001)。116例单发心肌桥患者中CAG检出组心肌桥深度及收缩期狭窄率均高于CAG未检出组(Z=2.49、2.04,P=0.013、0.041),而近端固定狭窄程度则低于CAG未检出组(Z=2.57,P=0.010),心肌桥的深度(OR=1.891,95%CI:1.068~3.349,P=0.029)是CAG对心肌桥检出的促进因素,而近端固定狭窄(OR=0.982,95%CI:0.969~0.996,P=0.011)则是心肌桥检出的阻碍因素;CAG检出组在心肌桥合并近端斑块中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未合并近端斑块(36.36% vs 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5,P=0.002)。结论 与CAG相比,CCTA对心肌桥的检出具有明显优势,对心肌桥的长度及深度同样具有辨别优势,在合并近端斑块的患者中对心肌桥仍有较高的检出率。
目的 构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口服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严重出血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行PCI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剔除随访丢失的患者,最终纳入1 139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严重出血分为严重出血组(n=113)和非严重出血组(n=1 026),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基于R语言构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口服双抗导致严重出血的列线图模型,并利用Bootstrap方法以及临床决策曲线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决策的获益性。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围手术期使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既往消化道疾病病史、年龄>60岁、肌酐清除率较低、血小板计数较低是导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口服双抗导致严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2、6.042、1.205、1.215、1.322,P均=0.001);ROC曲线验证列线图模型显示:列线图预测患者PCI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能力较强(AUC=0.84,95%CI 0.72~0.91);采用Bootstrap方法重复抽样1 000次验证列线图,发现校准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8,说明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良好;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当PCI术后口服双抗发生严重出血的发生阈值为0.06~0.88时该模型图的适用性最佳。结论 构建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口服双抗严重出血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环状RNA Tau微管蛋白激酶2(circular RNA Tau tubulin kinase 2,circ-TTBK2)在胶质瘤中的临床意义及降低circ-TTBK2后对胶质瘤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正常人和胶质瘤患者脑组织和细胞系中circ-TTBK2的表达水平,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降低circ-TTBK2并验证其干扰效率,MTT细胞增殖实验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circ-TTBK2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功能的影响。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胶质瘤组中circ-TTBK2存在过表达现象(P<0.001),且WHO Ⅰ-Ⅱ级表达水平明显低于WHO Ⅲ-Ⅳ级(P=0.003);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提示,circ-TTBK2在U251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胶质细胞株(t=3.522,P=0.001)。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显示,circ-TTBK2的表达水平与WHO分级(χ2=6.273,P=0.012)、KPS评分(χ2=4.523,P=0.033)和肿瘤分化程度密切有关(χ2=11.021,P=0.001)。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在胶质瘤患者中circ-TTBK2表达水平与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P=0.023)。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irc-TTBK2高表达、高WHO分级、低KPS评分以及肿瘤低分化程度是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04、0.016、0.008、0.002)。在U251细胞中降低circ-TTBK2的表达,可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P<0.05)。结论 高表达的circ-TTBK2可能是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一种新的独立指标,降低circ-TTBK2可降低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提示circ-TTBK2可能作为胶质瘤的治疗靶点。
目的 探究母体血管灌注不良(maternal vascular malperfusion,MVM)、胎儿血管灌注不良(fetal vascular malperfusion,FVM)、母体或胎儿炎症反应(maternal or fetal inflammatory responses,MIR/FIR)和病因不明的慢性绒毛膜炎(villitis of unknown etiology,VUE)的胎盘病变是否会对胎盘早剥的孕产妇和新生儿临床结局产生不利影响。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检查,经病理和临床诊断胎盘早剥157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有胎盘病变(母体血管灌注不良、胎儿血管灌注不良、母体或胎儿炎症反应、病因不明的慢性绒毛膜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收集2组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结局,先进行组间比较后,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胎盘病变是否对胎盘早剥孕产妇和新生儿临床结局产生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糖尿病孕产妇的占比较高(χ2=4.416,P=0.039),而妊娠期高血压的占比较低(χ2=8.121,P=0.006)。在孕产妇的临床结局方面,产后出血(P=0.273)、子宫胎盘卒中(P=0.813)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情况(P=1.000),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新生儿临床结局方面,观察组中小于胎龄儿占比(45.68%)(χ2=5.807,P=0.021)、新生儿出现窒息情况占比(19.75%)(χ2=16.665,P<0.001)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盘早剥孕妇孕产妇伴有胎盘病变时,胎儿在出生时出现窒息情况(OR=12.677,P=0.001)的可能性较高,同时也更容易分娩小于胎龄儿(OR=2.102,P=0.017)。结论 胎盘病变可能会影响胎盘早剥孕产妇的新生儿结局,出现胎盘病变的胎盘早剥孕产妇更容易分娩小于胎龄儿和出生时窒息的胎儿。
目的 探讨“以人为本”的快速康复干预对泌尿系结石合并感染患者围术期不适感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6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泌尿结石合并感染患者124例,根据1:1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方案,观察组实施“以人为本”的快速康复干预。2组患者均持续干预至出院。记录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等术后恢复指标。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满意度和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10.374、3.564、5.571、6.263,P均<0.001,);术后随时间变化,2组泌尿系结石合并感染的视觉模拟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8.380、14.405、31.844,P均<0.001);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t=8.951、7.545,P均<0.001),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5.153,P=0.023);干预后,2组残余尿量降低(t=69.929、64.492,P均<0.001),最大尿流率增加(t=14.969、16.848,P均<0.001),且观察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t=20.774,P<0.001),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t=6.544,P<0.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2% vs 6.45%)(χ2=1.622,P=0.808)。结论 “以人为本”的快速康复干预有利于促使泌尿系结石合并感染患者术后功能快速恢复,改善围术期不适感,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满意度。
如何早期有效筛查冠心病一直是航空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就目前外军常用冠心病早期筛查手段及策略进行分析,并与我军筛查体系进行比较,发现基于CT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对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预测优于功能学检查,指出利用风险分层算法对飞行人员进行差异性筛选可以显著提升筛查体系的效能,并强调了基于CT的血流储备分数和心肌核磁共振新筛查技术在飞行人员冠心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前景。
激光作为一种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的皮肤疾病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根据不同设备的特点、病症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执行,可以有效避免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但临床仍然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这与各种激光治疗参数、患者个体特点和操作者经验都有关系。因此,了解这些不良反应的分类、原因、可能的机制,以及应对策略,对减少甚至避免激光术后的不良反应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的 了解分析不同作业环境海军官兵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为开展以体病调理为中心的中医卫勤保障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沿海驻地391例海军官兵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并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分析其不同作业环境官兵的体质差异情况。结果 海军官兵群体中平和质211例(53.96%),偏颇体质180例(46.04%),以气虚质54例(13.81%)、兼夹质43例(11.00%)、湿热质22例(5.63%)、痰湿质17例(4.35%)为多。不同作业环境海军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01,P<0.01)。作业环境与中医体质类型存在一定相关性(Cramér's V相关系数=0.222,P<0.05),对应分析显示,舰艇环境与阴虚质、气郁质,陆战环境与气虚质、血瘀质,潜艇环境与兼夹质、阳虚质、湿热质关联性较强。结论 海军官兵偏颇体质占比较高,作业环境与中医体质类型间存在关联性,应根据不同作业环境官兵易出现的偏颇体质,建议从中医药、饮食、训练、作息、情志等针对性地进行体质调理指导和干预,增强海军官兵健康体质。
通过建立医疗物资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发手术器材模块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医疗资源模块化管理流程,可实时准确清点各类医疗物资用量,有效提升卫勤保障能力。野战医疗队医疗物资模块化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提高野战医疗队手术作业效率、增加批量伤员救治通过率、保障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借助医疗救护飞机的性能优势,航空医疗救援可快速响应伤病员的医疗后送需求,并提供急需的空中医疗救护。我军医疗救护飞机具有检验项目覆盖广、方法学多样且技术集成度高等优点。在不断总结医疗救护飞机医学检验模块使用经验和有益做法的基础上,通过软硬件的持续改进升级、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和完善平战结合机制等措施,有望不断提高装备使用效益,并逐步推广应用到军民相关的基层医疗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