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家·共识
  • 专家·共识
    全军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委员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在查阅文献与总结前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专家鉴定组的讨论意见,对椎小关节损伤影像检查技术、影像诊断标准及飞行安全风险评估等要点问题做出回应,起草专家共识,旨在对军事飞行人员椎小关节损伤进行更精准化的医学鉴定,从而保证飞行安全。

  • 论著·航空医学
  • 论著·航空医学
    张焱, 熊端琴, 林榕, 杜健, 戈含笑, 张宜爽, 廖扬, 孙洪昌, 张磊, 许肖, 杨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采用虚拟现实任务下的皮电值变化率评估飞行员个性特征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参加航空医学训练的26名飞行员作为受试者,完成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悬崖边缘行走和听指令跳崖任务、桌面模拟巡航任务。任务前、后采集受试者的皮电信号并进行应激程度自评。任务过程中同步监测和记录皮电信号及跳跃反应时间。分析受试者的皮电值变化率和跳跃反应时与16PF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16PF中,自律性、紧张性、敢为性、世故性因子与相应皮电值的变化率呈相关性(r=-0.464~0.482,P均<0.05);2)跳跃时间短的受试者在16PF的怀疑性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跳跃时间长的受试者(t=3.25,P=0.007);3)受试者的目标搜索时间与形成悬崖阶段皮电值变化率、跳跃任务阶段皮电值变化率以及跳跃时间呈正相关(r=0.416、0.416、0.490,P=0.035、0.035、0.011)。结论 基于虚拟现实任务下的皮肤电导反应变化率可能成为评价飞行员个性特征的潜在的客观指标。

  • 论著·航空医学
    赵聪, 张光运, 石进, 陈大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空军飞行人员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临床资料,为飞行人员AIS的诊治和航空医学鉴定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电子病历系统、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检索飞行人员AIS病例,总结分析飞行人员AIS特点及航空医学鉴定情况。结果 总共检索到9例飞行人员AIS病例,均为男性,年龄36~50岁,其中飞行员6例,领航员1例,空中通信员1例,空中机械师1例。所有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均≤3分。按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2例为小动脉闭塞型,2例为心源性栓塞型,1例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4例因存在多种病因或检查不全面而归因为不明原因型。共8例飞行人员经过航空医学鉴定,4例随访后无复发和后遗症,结论为特许飞行合格;2例暂时飞行不合格仍在地面观察;2例鉴定结论为飞行不合格。结论 飞行人员AIS多为轻型卒中,其预后航空医学鉴定应结合病情程度、病因、复发风险、治疗结果、飞行岗位、飞行机种和飞行意愿等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 论著·航空医学
    王飞, 肖军, 王子昀, 王万师, 郑博仁, 陈立君, 于东睿, 冯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军事飞行人员腰痛保守治疗后影响飞行合格的因素,为提高复飞率,降低停飞率和地面观察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因腰痛采取保守治疗的90例飞行人员病历资料,按照2022年4月前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做的末次飞行结论分组,分为飞行合格组和飞行不合格组(含暂时飞行不合格),比较2组在年龄、性别、飞行时间、体质量指数(BMI)、腰痛、腰痛持续时间、下肢痛、下肢痛持续时间、腰椎MRI椎间盘退变节段数量、椎间盘突出部位、椎间盘突出程度等因素的差异及其与鉴定结论的影响关系。结果 仅年龄(χ2=11.75,P=0.003)、飞行时间(χ2=7.20,P=0.007)和BMI(χ2=5.38,P=0.020)在2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飞行时间和BMI与飞行结论相关:飞行时间≥2 000 h是影响飞行结论的危险因素(OR=3.323,95%CI:1.273~8.676,P=0.014),BMI≥24 kg/m2是影响飞行结论的危险因素(OR=3.073,95%CI:1.063~8.879,P=0.038)。结论 飞行时间≥2 000 h,BMI≥24 kg/m2是飞行人员腰痛保守治疗后影响飞行合格的危险因素。

  • 论著·航空医学
    李晅, 谢道庆, 王超, 刘超雄, 张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分析飞行人员BMI、运动习惯、睡眠质量等随年龄增加的变化特点,为飞行人员航空卫生保障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112名男性飞行人员为研究对象,并按年龄分为4组,以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BMI、运动习惯和睡眠质量调查,分析年龄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12名飞行人员体质量正常占比83.04%,超重肥胖占比16.96%。不同年龄组飞行人员平均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78,P=0.007),<30岁组飞行人员平均BMI低于30~39及40~49岁组飞行人员(P=0.003、0.004);体质量正常范围内,不同年龄组飞行人员平均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6,P=0.017),<30岁组飞行人员平均BMI低于30~39岁组及40~49岁组飞行人员(P=0.026、0.003)。飞行人员的年龄与BMI呈正相关(rs=0.318,P<0.001)。飞行人员各项运动的参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903,P<0.001),跑步的参加率高于器械、球类和其它项目(χ2=13.819、114.615、129.028,P<0.001、<0.001、<0.001)、器械运动的参加率高于球类和其他项目(χ2=59.386、71.398,P<0.001、<0.001)。不同年龄飞行人员跑步、器械运动、球类、其他运动的参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36、8.333、10.728、16.153,P=0.001、0.036、0.008、<0.001);≥50岁组飞行人员跑步的参加率少于<30、30~39及40~49岁年龄组(χ2=8.189、11.058、8.784,P=0.004、<0.001,0.003),且其他运动项目的参加率高于<30、30~39岁年龄组(χ2=13.149、11.058,P<0.001、=0.001);不同年龄飞行人员参加运动项目的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719,P=0.033),≥50岁组飞行人员参加的运动项目种类少于<30岁组(P=0.023)。飞行人员的年龄与器械运动、球类运动呈负相关(rs=-0.208、-0.325,P=0.027、<0.001),与其他运动呈正相关(rs=0.343,P<0.001),与参加运动项目的种类呈负相关(rs=-0.248,P=0.008)。不同年龄组飞行人员的睡眠不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8,P=0.041),各年龄组飞行人员的睡眠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113,P=0.028)。影响飞行人员睡眠质量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41,P<0.001),浅睡的发生率高于多梦和早醒(χ2=9.524、17.405,P=0.002、<0.001)。不同年龄组飞行人员早醒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8,P=0.002),<30岁飞行人员早醒的发生率低于40~49和≥50岁组飞行人员(χ2=8.010、6.035,P=0.005、0.014)。不同年龄组飞行人员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879,P=0.003),<30岁组的飞行人员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种类少于30~39、40~49岁组飞行人员(P=0.005、0.031)。年龄与睡眠不足率、睡眠时间呈负相关(rs=-0.247、-0.264,P=0.009、0.005),与多梦、早醒因素及影响睡眠的因素种类呈正相关(rs=0.209、0.330、0.312,P=0.027、<0.001、<0.001);入睡难与睡眠时间呈负相关(rs=-0.430,P<0.001),与睡眠不足率呈负相关(rs=-0.352,P<0.001)。另外,多梦与跑步呈负相关(rs=-0.221,P=0.019),与浅睡呈正相关(rs=0.200,P=0.035)。结论 随飞行人员年龄增长,BMI增加,参加运动种类趋于简单,睡眠不足率增加,更易发生早醒。应针对不同年龄飞行人员的运动习惯给予科学指导,及时干预影响睡眠质量下降的因素,维护飞行人员身体健康,延长飞行寿命。

  • 论著·航空医学
    刁泽坤, 于立华, 商殿博, 高如阳, 邓略, 郭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了解空中排尿装置的舒适性,为研发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自行编制的《空中排尿装置使用反馈调查问卷》对23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排尿装置的基本使用情况、使用感受和问题反馈等数据。结果 23名飞行员中19名(82.6%)自述在使用排尿装置1 h内会出现不适感;普遍认为最短2 h即有必要使用此排尿装置。飞行员既往飞行中的排尿方式有使用水瓶(52.17%)、憋尿(52.17%)和穿纸尿裤(21.74%)。使用排尿装置排不出尿的主要原因有个人排尿习惯(56.52%)和装置不适或压迫(56.52%)。飞行员对当前排尿装置总体舒适性评价“很不满意”或“较不满意”的共11名(47.83%),15名(65.22%)表示总体上“基本可以接受”或“接受”。飞行员对排尿装置主要提出改进装置材质、排尿速度、操作便捷性3个方面参考意见。结论 本次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使用空中排尿装置的感受。目前配备的空中排尿装置的舒适性有待提高,同时需改进装置操作的便捷性。

  • 论著·航空医学
    郑龙龙, 滕跃, 伍俊, 党激育, 江涛, 叶忠明, 孔振, 杨倩, 王俊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军事飞行人员暂时飞行不合格疾病谱并探索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空军都江堰特勤疗养中心疗养,医学鉴定结论为“暂时飞行不合格”的344例飞行人员的资料,分析比较不同机种飞行人员的疾病谱。结果 导致飞行人员暂时飞行不合格的疾病多以肝功能异常(17.15%)、高血压(9.88%)和颈腰椎疾病(7.85%)为主。运输机、预警机和轰炸机飞行人员高血压的占比较高(χ2=7.41,P=0.025);战斗机飞行员颈腰椎疾病(χ2=15.53,P<0.001)、肾结石(χ2=6.15,P=0.036)的占比较高;直升机飞行人员白细胞减少的发病率较高(χ2=7.15,P=0.017)。年龄≥45岁飞行人员因高血压导致暂时飞行不合格的风险增高(OR=7.958,95%CI:2.867~22.092,P<0.001);空中战技勤人员因高血压导致暂时飞行不合格”的风险有增高趋势(OR=2.328,95%CI:0.908~5.972,P=0.079);相比于运输机、预警机和轰炸机飞行人员(OR=4.965,95%CI:1.385~17.790,P=0.014)和直升机飞行人员(OR=5.126,95%CI:1.342~19.580,P=0.017),战斗机飞行员因颈腰椎疾病导致暂时飞行不合格的风险增高。结论 不同机种飞行人员暂时飞行不合格疾病谱存在差异,在疗养体检中需对飞行人员进行个性化的检查评估、康复治疗、体能训练等,并针对性地指导预防颈腰伤等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加速促进已患疾病的康复过程,降低停飞率,提高飞行人员整体健康水平。

  • 论著·航空医学
    刘权辉, 孙海涛, 崔宁宁, 杨宏伟, 王秀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比较住院飞行人员疾病谱变化特点,为提高军队航卫保障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21年12月在北部战区空军医院住院的飞行人员病例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飞行时间和临床诊断,分析总结疾病谱变化特点。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2 489例住院飞行人员共诊断疾病374种,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依次为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呼吸道感染、骨折、外伤与年龄呈负相关(r=-0.46、-0.67、-0.41,P<0.001、<0.001、=0.021)。与2000—2005年住院飞行人员疾病谱比较,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病、骨折、颈椎间盘脱出、外伤、胃炎患病率升高(χ2=40.14、21.06、24.29、6.03、13.92、9.14,P<0.001、<0.001、<0.001、=0.014、<0.001、=0.003),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患病率降低(χ2=100.53、48.02,P均<0.001)。我军飞行人员疾病谱中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病率高于美军飞行人员(χ2=30.28、51.09、429.64,P均<0.001),耳和乳突疾病、眼和附器疾病患病率低于美军飞行人员(χ2=317.02、619.99,P均<0.001)。结论 对住院飞行人员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疾病谱变化特点,可使基层航医及上级医疗保障机构有针性的对飞行人员开展预防和干预措施,更好地保障飞行人员的生理心理健康,提高航空兵部队战斗力。

  • 论著·普通医学
  • 论著·普通医学
    郭红伟, 倪小涵, 潘元明, 程艳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阐明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损伤后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预测阿司匹林作用的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参与胃黏膜修复的相关基因,对二者进行交集靶点的筛选,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的PPI网络图,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核心靶点进行GO、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阿司匹林相关人胃黏膜病变中核心基因的表达。结果 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损伤后修复的交集靶点共56个,其中包括核心靶点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PPI网络图显示PCNA主要与细胞周期蛋白A2(cyclin A2,CCNA2)、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 1,HDAC1)等相互作用。KEGG通路分析发现PCNA参与的相关信号通路主要包括细胞周期、DNA复制等。GO富集显示交集核心靶点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PCNA主要的分子功能包括与受损的DNA结合、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结合等,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包括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负调控、细胞对过氧化氢的反应和DNA复制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验证,阿司匹林相关人胃黏膜病变组织中PCNA表达上调(Z=3.974,P<0.001),且PCNA在阿司匹林相关浅表活动性胃炎和溃疡性病变中的表达高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组(H=13.935,P=0.001)。结论 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损伤后的修复过程需要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参与,其中核心靶点蛋白PCNA与CCNA2、HDAC1等相互作用参与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损伤后的修复,且这种修复机制在阿司匹林相关浅表活动性胃炎和胃溃疡病变中更为明显。

  • 论著·普通医学
    金鑫, 郑吉春, 孙永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体(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磁性微球并对其治疗炎性大鼠慢性疼痛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采用完全弗氏佐剂注射于大鼠左后足足心进行建模。药效评价:将36只模型大鼠编号抽签随机分为6组,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阳性对照组、磁疗组、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组、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磁疗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磁疗组,每组6只。在建模后第2~10天观察大鼠左后足皮肤外观,并测试左后足足心机械痛阈,第10天在麻醉状态下取大鼠左后足足心局部皮肤病理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 与各组大鼠治疗前机械痛阈比较,除了阳性对照组及磁疗组之外,其他组大鼠左后足足心机械痛阈在治疗后第4~6天均有明显改善(F=8.732,P=0.024),其中微球+磁疗组的改善最为明显。给药后第1~2天,微球+磁疗组与注射液+磁疗组的机械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第4~10天,微球+磁疗组的机械痛阈明显高于其他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除磁疗组外,给药后第10天其余各组的炎性细胞均明显减少;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组与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磁疗组改善程度最为明显。结论 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有一定的缓释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慢性炎症导致的慢性疼痛有明显改善作用。

  • 论著·普通医学
    李文垚, 杜晓飞, 徐雯, 高丹, 刘杨, 江慧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日光疗法、温泉水浴、运动疗法、富氢水疗对于大鼠血糖、血脂代谢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周龄SD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日光组、温泉组、运动组与富氢水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给予高脂饮食,不同疗养保健方式干预8周后检测血糖、血脂及肝功能;随后间隔48 h空腹注射链脲佐菌素2次,并于注射药物后第2、4、6天取血检测血糖、血脂及肝功能。结果 干预8周后,除日光组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P=0.563)、运动组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P=0.182)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P=0.206)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外,其他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TC、ALT、AST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第2天后,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均上升,且除日光组外(P=0.101),各组FBG值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在注射STZ第5天后,各组与对照组FBG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注射STZ第7天后,除日光组外,其他各干预组大鼠TC、AST、ALT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温泉水浴、运动疗法、富氢水疗法能够延缓大鼠血糖、血脂水平的升高,并对大鼠肝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论著·普通医学
    张丽, 殷毅, 梁东如, 张亚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在脑卒中后发生构音障碍的患者中实行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全程系统化康复训练策略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开滦总医院诊治的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5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7例,进行临床脑卒中患者的常规护理,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研究组28例,院内护理中采用系统化康复训练,出院后依托微信平台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和随访。随后比较2组临床一般资料信息、Frenchay活动量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得分情况。结果 在经全程系统化康复训练后,研究组Frenchay活动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t=3.10,P=0.003),而SS-QOL量表得分则高于对照组(t=4.38,P=0.001)。研究组SAS及SDS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2.94、3.33,P=0.005、0.002)。结论 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全程系统化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的临床预后,有利于增强自主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有效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 综述
  • 综述
    张向阳, 葛朝丽, 周晴霖, 吴飞飞, 陈雪, 邓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各国对飞行员的体能标准研究取得大量成果,但在体能训练中,仍存在受训者伤病较多、与飞行员职业所需能力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2021年美国空军发布最新的体能测试指南,与旧版不同的是删除原评估标准中的腰围指标;提供体能测试的替代项目,使飞行员有更多的选择权;年龄组划分由原来的10岁改为以5岁为1个测试年龄组。笔者重点梳理过去20年美军体能测评标准的研究成果,借鉴其经验,提出未来应在区分关键任务、实施更具个性化及性价比的替代项目和方案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更为科学合理、具体实用、贴近实战和全面有效的飞行员体能考核评估体系。同时在体能的标准设置、参加人员、评估频率和测试内容方面进行细化研究,并且规范实施,提高体能测评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综述
    程珊, 张太辉, 丛林, 党维涛, 熊凯文, 胡文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疲劳状态是诱发安全事故的重要人为因素之一,但作业人员早期的脑力疲劳不易检测,干预措施无法及时精准介入,影响疲劳恢复效果。人体姿势控制功能的调节涉及认知、肌肉运动等多系统整合机制,可能与疲劳时生理心理功能调节联系紧密。因此,笔者以包含认知-运动成分的姿势控制功能作为切入点,从感觉信息输入与中枢认知改变方面探索姿势控制上游通路中大脑感觉运动区功能激活状态,从预期姿势调节与补偿姿势调整方面探索下游通路中肌肉的激活改变,以阐明疲劳早期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为作业者疲劳早期及时预警与精准干预提供理论基础,进而降低疲劳引起的人因失误和事故发生风险。

  • 综述
    张莉莉, 郑珺文, 刘琳, 苏芳, 张晓丽, 邓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高技术战争和多样化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事人员随时可能面临睡眠剥夺与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的矛盾与挑战。睡眠不足会导致运动、警戒和决策等能力下降,对军事行动造成较大影响。笔者梳理总结了睡眠剥夺对机体的影响、各国军事人员对抗睡眠剥夺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 综述
    邓天政, 朱晓茹, 吕晶, 刘冰, 李颖, 柯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介绍了空军飞行人员常见的口腔科急症分类,筛选出5种已经出现并引起暂时停飞的口腔科急症,分析其症状以及对飞行的影响,并提出治疗建议以及医学鉴定建议。探讨应用最新口腔治疗技术快速有效地解决口腔科急症,尽可能减少对飞行的影响,保障空军战斗力。

  • 航卫保障
  • 航卫保障
    段江霞, 黄东, 王永春, 刘晓星, 刘洋, 卢虹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阐述美军平战时航空卫生保障的主要做法,为我军的航卫保障建设和改革发展提供借鉴思路。笔者通过CNKI、超星、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美军在航卫保障领域的相关文献,对美军平时航卫保障的体系结构、医学选拔、航空生理训练和特定疾病分析进行梳理,并分别介绍了美军以及战时联合搜救体系、专业搜救力量以及分级救助阶梯等内容分别介绍。美军立体机动、精准高效的航卫保障体系,能够为我军优化和创新航卫保障体制,构建精准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的航卫保障提供启示。

  • 航卫保障
    贾辰龙, 王天宇, 沈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医疗救护飞机空运医疗后送是战时快速医疗救护的重要方式,机上医护人员是实现应急医学救援的主要载体。通过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一套模拟医疗救护飞机机上医护人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医疗救护飞机机上医护人员评价工作进行深入探索。

  • 航卫保障
    苏玉娟, 张向阳, 宋振耀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传染病感染者空运医疗后送具有感染防控难度大、个人防护要求严、途中医疗操作少等特点。后送分队抽组规模与后送传染病病种、传染病病员数量、传染病病员病情及基础病情况、空运医疗后送航程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国内外传染病感染者批量空运医疗后送相关实践较少,笔者根据任务实践经验,从人员备勤、物资备勤、技术备勤等方面探讨分队备勤模式,从抽组基本原则、抽组方式、岗位职责、分队人员要求等方面探讨分队抽组模式。以期对生物战、生物恐怖袭击、传染病大流行等状况下的传染病感染者批量空运医疗后送提供参考。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黄燕惠, 康媛, 邱巧燕, 张英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军事人员上肢骨骨折患者心理弹性与焦虑敏感和运动功能的关系,为军事人员创伤后恢复训练提供心理建设依据。方法 选取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83例军事人员上肢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D)、焦虑敏感性指数-3(Anxiety Sensitivity Index-3,ASI-3)、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ment,FMA)评估患者心理状态,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利用AMOS 21.0软件构建心理弹性、焦虑敏感和运动功能模型,并分析心理弹性在焦虑敏感和运动功能中的中介效应。结果 83例军事人员上肢骨骨折患者CD-RISD评分(86.57±9.64)分、ASI-3评分(34.75±4.74)分、FMA评分(88.65±8.27)分;心理弹性与焦虑敏感及各维度之间均为负相关(r=-0.646、-0.597、-0.637、-0.558,P=0.003、=0.020、<0.001、=0.031);心理弹性与运动功能及各维度之间均为正相关(r=0.846、0.747、0.696,P均<0.001);焦虑敏感与运动功能及各维度之间均为负相关(r=-0.684、-0.651、-0.621,P<0.001、<0.001、=0.010);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心理弹性作为焦虑敏感和运动功能中介因素拟合度良好(χ2=53.647、df=29、χ2/df=1.85、拟合优度指数=0.964、修正拟合优度指数=0.947、规范拟合指数=0.951、比较拟合指数=0.977、近似误差均方根=0.027);路径分析显示,焦虑敏感可以直接作用于运动功能,也可以通过心理弹性作用于运动功能,中介效应为0.27,总效应为0.83。结论 军事人员上肢骨骨折后运动功能与心理弹性和焦虑敏感相关,心理弹性在焦虑敏感和运动功能中具有中介效应,可以通过心理弹性建设,改善军事人员军事训练伤后运动功能。

  • 经验交流
    李长彬, 张家杰, 孙安, 薄磊, 鹿宇林, 陈政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招收飞行学员医学选拔中寰椎后桥的发生率、X线诊断及其相关影响。方法 以2019—2020年在招收飞行学员医学选拔中明确诊断寰椎后桥的6例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立位颈椎正位、侧位、双斜位X线片。结果 2019—2020年招收飞行学员医学选拔中诊断寰椎后桥6例,均无临床症状。其中,完整弧线型4例,完整椭圆型1例,不完整吻状突型1例。结论 寰椎后桥是一种先天性变异,在招收飞行学员医学选拔和飞行员培养过程中应引起重视。需掌握寰椎后桥对飞行的相关影响,保证飞行安全。

  • 经验交流
    李晟, 薛梅, 韩冬梅, 郑晓丽, 王恒湘, 丁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道1例应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化疗方案出现治疗相关性高血氨症的NK/T细胞淋巴瘤飞行员,增加对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患者高血氨症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经鼻内镜及鼻腔肿物活检病理确诊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给予COEP-L方案化疗后出现皮疹、肝损害、高血氨症等L-Asp相关不良反应,经更换为培门冬酶并予乳果糖、门冬氨酸鸟氨酸预防治疗后,未再出现上述不良反应,顺利完成后续治疗。结论 L-Asp是NK/T细胞淋巴瘤一线化疗方案中一类重要药物,症状性高血氨症是其少见不良反应,应用过程中需监测血氨水平,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可以通过乳果糖、门冬氨酸鸟氨酸预防用药减轻或避免其不良反应。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董海玲, 李强, 李园园, 王瑞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道
    霍霞, 田桦, 张越, 谢新, 汪霞, 郑瑾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