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参训人员24 h海上生存训练生理指标变化特点,为探索海上生存训练的航卫保障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16名有航空救生专业基础的参训人员进行测试,按照跳伞着水时间分为上午组(9:00)和下午组(18:00),检测其24 h海上生存前后体成分、血压和尿常规指标,记录其训练过程中饮食、饮水、排尿量、体温和心率等生理指标。结果 海上生存训练后,16名参训人员的体质量、去脂体质量、肌肉重量、体水分、体水分率和体质量指数降低(t=5.555~18.944,P均<0.001);体脂肪率(t=3.330,P=0.005)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升高(t=5.393、3.706,P<0.001、=0.002);尿液变化中酮体指标异常者4例。上午组和下午组参训人员训练前后的体成分、血压、尿液pH值和尿比重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上生存训练期间,参训人员的饮食量为36.5~292.0 g;2名参训人员未饮水,余饮水者最高饮水量500 ml;排尿量500~3 000 ml。皮肤有红疹、瘙痒症状11例。上午组的腋下平均体温总体上均高于下午组,上午组的平均心率低于下午组。上午组和下午组的腋下体温和心率随入水时间而变化,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456、29.114,P=0.005、0.001)。结论 参训人员24 h海上生存训练过程中体温及心率较稳定,训练结束后体质量下降,体水分减少,皮肤不适症状普遍,为针对海上生存训练的航卫保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调查飞行(学)员颈腰痛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有针对性地防治飞行(学)员颈腰痛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飞行(学)员进行颈腰痛情况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军事作业训练情况、体育训练情况和颈腰痛情况4个部分。272名飞行(学)员分为学员组和教员组,各组内再分为颈腰痛和无颈腰痛亚组。对各组及亚组进行颈腰痛相关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72名飞行(学)员中75名患有颈腰痛(27.6%),其中学员15名(9.3%),教员60名(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79,P<0.001);41名患有慢性颈腰痛(15.1%),其中学员4名(2.5%),教员37名(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14,P<0.001)。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飞行时间的飞行(学)员的颈腰痛患病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022、23.585、73.262,P均<0.001);其中年龄≥31岁、BMI≥24 kg/m2和飞行时间>1 000 h的飞行(学)员患病率高于年龄≤30岁、BMI<24 kg/m2和飞行时间≤1 000 h的飞行(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飞行学员和教员各组内有无颈腰痛者在军事作业训练情况、体育训练情况和颈腰痛情况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飞行(学)员颈腰痛危险因素包括飞行时间>1 000~2 000 h(OR=14.191,95%CI:4.213~47.802,P<0.001)和>2 000 h(OR=18.412,95%CI:6.850~49.492,P<0.001)、曾接受过有创治疗(OR=13.835,95%CI:2.264~84.549,P=0.004)、平时姿势不良(OR=3.937,95%CI:1.649~9.398,P=0.002)和运动方法不科学(OR=2.735,95%CI:1.096~6.824,P=0.002);其中教员组颈腰痛危险因素包括飞行时间>1 000~2 000 h(OR=115.580,95%CI: 3.164~4 221.890,P=0.010)和>2 000 h(OR=197.790,95%CI: 5.226~7 486.187,P=0.004)、缺少专业指导(OR=20.010,95%CI:3.932~101.836,P<0.001)、平时姿势不良(OR=4.586,95%CI:1.232~17.075,P=0.023)和单次飞行时间过久(OR=5.346,95%CI: 1.347~21.212,P=0.017)。结论 颈腰痛防治不仅要关注飞行相关因素,更要重视非飞行因素,从而有效降低飞行(学)员颈腰痛患病率。
目的 分析不同性别地改空人员的心理认知差异。方法 对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医学鉴定科进行地改空体检的144名男性和31名女性军队地勤人员,采用“预警指挥机操作员心理选拔系统”(包括图形辨别反应测验、图形辨别延迟反应测验、目标跟踪测验、语音信号反应测验、综合处理能力测验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进行心理测试,比较2组人员的心理认知测评结果并分析差异。结果 男性地改空组心理选拔合格率为92.4%,女性地改空组合格率为8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2,P=0.342)。男性地改空组语音信号反应测验、综合处理能力测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及其中的有恒标准分、敏感标准分、成长能力标准分和感情安详标准分均高于女性地改空组(t=2.067~5.617,P均<0.001),男性图形辨别反应测验、图形辨别延迟反应测验和总分的标准分略高于女性地改空组,目标跟踪测验标准分略低于女性地改空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性别地改空人员存在心理认知及人格差异,在岗位分配中要因材施用。
目的 对飞行人员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状况和膳食营养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体检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飞行人员的营养知信行、膳食营养和身体健康等现状,为做好飞行人员的膳食营养保障工作提供依据和方向。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和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438名飞行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营养知信行问卷调查,并对其膳食采用称重法,连续3 d进行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同时进行健康体检。结果 飞行人员KAP最高得分46分,最低得分30分,平均得分(39.26±4.03)分。飞行人员各类食物摄入量与标准推荐量比较,除畜肉、禽肉和植物油摄入超标外,谷类、水产类、水果、豆类和奶类制品摄入量均未达标。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情况显示,飞行人员能量、蛋白质、钠、钾、镁、磷、铁、硒、维生素E、维生素A和烟酸摄入超标,维生素B2、维生素B1和锌摄入不足。三大产能营养素供能比与标准推荐摄入量比较,飞行人员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偏高,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偏低。体检异常者348名,占79.45%,其中超重、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检出率分别为39.04%、16.21%、9.13%和7.08%。结论 飞行人员营养KAP水平偏低,膳食结构不均衡,超重、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等营养相关疾病患病率较高,且三者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应对飞行人员积极开展饮食营养健康教育,加强科学配餐指导,降低与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发病率。
目的 探讨军事飞行人员肺结节检出情况及发生肺结节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2年度在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疗养的2 283名军事飞行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对象进行胸部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其中检出肺结节225例,随访均为良性结节;根据有无肺结节分为肺结节组(n=225)、无肺结节组(n=2 058)。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飞行机种、累计飞行时间、人员类别、文化程度、出生地、肿瘤家族史、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史、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长期运动锻炼、饮食习惯、睡眠时间、压力、工作或生活满意度等情况。使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2组间不同指标的差异。选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军事飞行人员肺结节的影响因素。结果 2 283名军事飞行人员共检出肺结节225例,检出率为9.86%。其中肺结节单发162例,多发63例,共检出肺结节数目326个。肺结节位置分布:左上叶61个,右上叶66个,右中叶32个,左下叶89个,右下叶78个。肺结节大小:直径<5 mm 233个,5~10 mm 91个,>10~19 mm 2个。肺结节密度:实性结节259个,部分实性结节26个,非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41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军事飞行人员肺结节的发生与年龄(t=8.882,P<0.001)、累计飞行时间(χ2=9.511,P=0.023)、长期吸烟史(χ2=15.595,P<0.001)、长期运动锻炼(χ2=10.053,P=0.002)、饮食习惯(χ2=6.777,P=0.009)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长期吸烟史、重口味饮食(咸、辣、油腻)是军事飞行人员发生肺结节的危险因素(OR=1.275、5.237、1.568,95%CI:1.104~2.689、1.873~8.635、1.123~3.356,P均<0.001),长期运动锻炼是军事飞行人员发生肺结节的保护因素(OR=0.572,95%CI:0.568~0.902,P<0.001)。结论 军事飞行人员肺结节检出率低于普通人群,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年龄增长、长期吸烟史、重口味饮食(咸、辣、油腻)是其危险因素;长期运动锻炼是其保护因素。
目的 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下歼击机飞行员医学保障措施。方法 选取2023年4月—2023年7月于空军医学特色中心进行三代机改装训练的飞行员119名,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新的医学保障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学保障措施,比较2组载人离心机一次性通过率,并分析航空医学知识、睡眠质量、军事体育成绩和城乡差异对通过率的影响。结果 新的医学保障措施干预后,试验组离心机一次性通过率91.67%,对照组一次性通过率7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4,P=0.013)。航空医学知识(χ2=6.207,P=0.045)、军事体育成绩(χ2=33.261,P<0.001)、睡眠质量(χ2=10.122,P=0.006)和焦虑状态(χ2=8.428,P=0.014)对离心机一次性通过率均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城乡差异对一次性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6,P=0.486)。结论 新的医学保障措施有助于提高新的培养模式下歼击机飞行员载人离心机一次性通过率。
目的 探索细胞色素b561(cytochrome b561,CYB56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和预后价值。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法,比较76例乳腺癌患者和40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的CYB561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期并进行log-rank检验,通过COX回归分析探讨乳腺癌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评分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CYB561的表达水平较高(t=7.33,P=0.005),且病理Ⅲ级乳腺癌患者中CYB561的表达水平高于病理Ⅰ~Ⅱ级(t=12.32,P<0.001);4种乳腺癌亚型的CYB561表达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后显示,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247,P<0.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与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和HER2阳性患者相比,TNBC患者的CYB561表达水平升高(t=14.054、15.899、12.538,P均<0.001)。此外,CYB561表达水平在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状态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2.51,P均<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CYB561高表达组5年总生存期和5年无病生存期短于CYB561低表达组[(41.09±1.50)个月 vs(52.56±1.74)个月、(25.39±1.99)个月 vs(33.42±2.34)个月,χ2=7.780、5.219,P=0.005、0.022]。COX回归分析显示,CYB561表达水平(HR=0.244,95%CI=0.085~0.697,P=0.008)是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CYB561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可作为乳腺癌患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目的 评估血常规、凝血、甲状腺功能指标和抑制素-A(inhibin A,INH-A)水平在预测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风险中的潜在价值。方法 对2017年7月—2019年7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20名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60例PE患者(试验组)和60例健康孕妇(对照组)。收集并分析2组孕妇的血常规、凝血、甲状腺功能指标和INH-A水平。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来评估这些指标对PE的预测价值。结果 试验组白细胞计数(WBC)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高于对照组(t=2.982、2.236,P=0.007、<0.00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低于对照组(t=0.759、13.780,P均<0.001)。试验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和INH-A水平高于对照组,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67、8.888、2.657,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OR=3.574,95%CI:1.230~10.389,P=0.019)、TSH(OR=12.731,95%CI:1.565~103.545,P=0.017)和INH-A(OR=1.020,95%CI:1.003~1.038,P=0.024)是PE的危险因素;APTT(OR=0.263,95%CI:0.109~0.634,P=0.003)是PE的保护因素。MPV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以10.210 fl为截断值时,灵敏度为0.650,特异度为0.500;APT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4,以32.185 s为截断值时,灵敏度为0.933,特异度为0.883;TSH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3,以3.330 mIU/L为截断值时,灵敏度为0.900,特异度为0.550。INH-A的最佳截断值为758.50 pg/mL,灵敏度为0.733,特异度为0.917。结论 MPV、PT、TSH和INH-A水平与PE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PE的早期预测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为临床预测和干预PE提供了新的生物学依据。
目的 分析通脉饮联合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对2022年1月—2023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收治的100例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数据进行分析,将其随机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在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术后于麻醉恢复室观察,经麻醉科医师评估后送至病房行一般生命体征的动态监护。术后对照组予以利伐沙班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通脉饮治疗。2组均治疗35 d,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2组下肢情况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并记录2组下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及术后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2组术后10 d、15 d,试验组下肢周径差均小于对照组(t=5.781~17.295,P均<0.001)。经相同干预时间7 d后,试验组血凝相关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2.047~5.021,P均<0.05)。出院后随访,试验组有6例发生出血事件,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有9例发生出血事件,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χ2=0.706、4.000,P=0.401、0.046)。结论 通脉饮联合利伐沙班有利于降低老年患者术后风险,促进患者转归。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高渗葡萄糖注射对于距腓前韧带慢性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保守治疗距腓前韧带慢性损伤提供相关经验。方法 选取单侧踝关节扭伤慢性疼痛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A组注射高渗葡萄糖治疗,B组行超短波联合肌内效贴布治疗,分别评估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3个月和6个月的距腓前韧带超声表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后足评分。结果 2组治疗期间VAS评分结果显示,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34.276,F时间=369.061,F交互=23.759,P均<0.001)。2组治疗期间AOFAS评分结果显示,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97.236,F时间=322.951,F交互=11.175,P均<0.001)。A组治疗后1、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均较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组治疗后1、3个月和6个月的AOFAS评分均较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B组治疗后1、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均较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B组治疗后1、3个月和6个月的AOFAS评分均较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VAS分数均比B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1、<0.001);治疗后1、3个月和6个月,A组AOFAS分数均比B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对于距腓前韧带慢性损伤患者,超声引导下行高渗葡萄糖注射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目的 探讨耳穴贴压配合穴位按摩改善胰腺癌化疗引起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3例胰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各31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试验1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耳穴贴压;试验2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观察3组干预前后恶心呕吐、疲乏等躯体症状及自我效能状况。结果 在干预48 h后,3组恶心、呕吐得分较干预后12、24 h均降低(P均<0.001);对照组中文版罗德恶心及呕吐指数评分估量表得分高于试验1组和试验2组(P=0.009、<0.001),且试验1组得分高于试验2组(P=0.014)。在干预48 h后,3组Piper疲乏评估修订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后12、24 h(P均<0.001),试验1组、试验2组均低于对照组(P=0.038、0.012),而试验1组与试验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9)。在干预48 h后,对照组癌症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较干预后12、24 h降低(P均<0.001),试验1、试验2组评分较干预后12、24 h均升高(P均<0.001);试验1组、试验2组癌症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而试验2组略高于试验1组(P=0.132)。结论 相较于胰腺癌的常规治疗方法,耳穴贴压配合穴位按摩可有效降低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程度,降低恶心、呕吐和疲乏的发生率,缓解患者治疗压力,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促进患者更积极地面对胰腺癌治疗,具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实践对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2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行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术患者5例(5只眼,硅油依赖眼2例,眼球破裂伤3例),其中男4例,女1例,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和术后视力、术前和术后眼压、裂隙灯检查、眼轴长度测量、眼科B超、角膜内皮计数、球囊型号和填充硅油量等。结果 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28.20±9.15)岁,术后眼压(13.00±4.85)mmHg和术前眼压(9.40±4.62)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9,P=0.014)。截至2024年2月最后1次随访结束时,5例球囊位置均无偏斜、无破损,引流管均无暴露,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前房积血和浅前房。结论 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术对于眼球破裂伤眼和硅油依赖眼等复杂眼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可以保持自由体位,但应注意术后并发症的及时治疗。
弹射救生模拟训练目前已成为飞行员航空生理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军建立了规范的训练流程。弹射救生模拟训练对飞行员熟练掌握弹射动作、体验冲击过载、把握弹射时机和增强自信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飞行员身心健康水平和军事作业能力。随着弹射救生装备的发展和训练需求的不断增加,训练应与实际任务相结合,探索差异化训练模式,完善训练保障体系,为飞行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现代空军对载人离心机的技术需求在不断增加,但目前载人离心机的控制工程依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为了研究载人离心机控制工程技术的发展状况,笔者选取近20年来国内外该领域及相关领域的部分文献进行综述,探讨自国内第三代载人离心机投入使用以来,载人离心机控制工程在生物医学工程和软件算法等领域的新发展。笔者通过对载人离心机的控制工程进展进行总结综述,希望研究人员在今后的研究中借鉴其先进经验,为我军所用。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指各种原因应用抗生素后出现腹泻等症状,是抗生素应用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AAD与诸多危险因素相关,并呈现出临床异质性。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领域对AAD的认识不断加深,相关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笔者拟就AAD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参考。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学干预联合芳香疗法对住院空勤人员心理弹性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空军第九八六医院住院的200例空勤人员,按照住院ID单双号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积极心理学干预联合芳香疗法,对比2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评分情况、睡眠质量评分情况、心理健康情况、主观幸福感和职业认同感评分情况。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2组心理弹性评分均升高(t对照组=5.100、8.529、17.707,t观察组=12.600、19.090、34.506,P均<0.001),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t=7.410、11.073、16.969,P均<0.00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2组睡眠质量评分均下降(t对照组=11.500~37.385,t观察组=20.224~52.571,P均<0.001),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可知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t=10.435~26.212,P均<0.00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2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中负性情绪下降,正性情绪可见提升(t对照组=7.641、4.571,t观察组=19.314、12.786,P均<0.001),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正性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t=12.960、7.569,P均<0.00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2组主观幸福感及职业认同感评分均可见提升(t对照组=3.801、10.613,t观察组=10.809、22.320,P均<0.001),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t=6.561、10.613,P均<0.001)。结论 对住院空勤人员开展积极心理学干预联合芳香疗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弹性,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和睡眠质量,还可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和职业认同感。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专病库和信息-动机-行为(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IMB)技能模型介导下对预防老年新辅助治疗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筛选2020年11月—2023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且符合纳排标准的527例受试者。对照组(267例)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260例)接受基于IMB技能模型的健康教育,为期3个月。比较干预前后2组静脉血栓形成知识、参与血栓预防意愿和行为问卷、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制定的国际病人满意度调查问卷(32项)的评分和VTE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静脉血栓预防知识得分、意愿得分、行为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Z=-3.161、-5.820、-5.813、-5.227,P=0.002、<0.001、<0.001、<0.001)。2组医师专业技能、医师信息提供、医师可及性、护士专业技能、护士人文关怀、护士信息提供、其他人员服务、医院便利性和总体满意度等方面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47~-2.001,P=0.003~0.045)。干预组VTE发生率为5.0%(13/260),对照组为13.1%(35/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 基于肺癌专病和IMB模型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自我预防能力,提高医院满意度,降低患者VTE的发生率。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高血压人群跌倒发生情况及居家环境危险因素,为开展针对性宣教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3月选取112例北京市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记录。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跌倒风险评估和居家危险因素评估,评估室内照明、厨房、卫生间、客厅、卧室、地板、台阶、衣物鞋袜和家居外围环境9类53项风险因素对老年高血压人群跌倒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 112例社区老年高血压人群中有跌倒风险的老人占78.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卧室有夜间照明相对于无夜间照明跌倒风险减小(OR=0.239,95%CI=0.059~0.972),液态物品溢出及时清理相较于未及时清理跌倒风险减小(OR=0.058,95%CI=0.011~0.312)与老年人跌倒存在统计关联(P均<0.05)。结论 环境因素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跌倒的重要风险因素,卧室无夜间照明、厨房地面液态物品溢出未及时清理。因此,居家环境致跌危险因素的评估和适老化改善,是防止老年人跌倒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
通过文献和案例分析梳理颌面战创伤伤病员空运后送时的护理问题,并进行理论分析、小组讨论及专家咨询,提出护理对策。护理问题包括机上体位、气道护理、伤口护理、呕吐预防、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和并发症鉴别等方面。而护理对策有视伤情选择体位、加强伤口护理,加强观察生命体征、呼吸管路,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表情、肢体语言和心理状态等,密切关注鉴别诊断相关生命体征和症状等。目前,我国军队在颌面战创伤伤病员空运医疗后送的空中护理方面,尚缺乏理论支撑,笔者对其进行总结,以期为该问题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小剂量甲氨蝶呤致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个体化药学监护,为小剂量甲氨蝶呤导致患者粒细胞缺乏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例服用小剂量甲氨蝶呤致骨髓抑制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中毒原因并为医师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结果 2例患者发生粒细胞缺乏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由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变异、叶酸解救的累积剂量不足和频繁给药导致的药物蓄积。例2粒细胞缺乏更为严重,但经过积极升血细胞和抗感染治疗,住院时间及花费均较例1减少。结论 小剂量甲氨蝶呤的治疗需要关注导致粒细胞缺乏的危险因素及早期积极升血细胞及抗感染治疗。
目的 探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宫内合并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的诊治过程,对宫内外复合妊娠的诊疗方法提出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宫内合并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本例患者女性,32岁,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助孕,孕早期经超声等辅助检查考虑“宫内外复合妊娠、右侧异位妊娠破裂”,行腹腔镜探查术,切除病变组织并保留宫内妊娠,病理提示符合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术后行保胎治疗并对症处理妊娠期并发症,最终剖宫产分娩一足月儿。结论 对于经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治疗后出现宫内外复合妊娠的患者,临床上应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指南规范积极处理,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
目的 探讨钙化性腱膜纤维瘤的生物学行为、病理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报道1例钙化性腱膜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影像资料,分析该例患儿诊疗经过,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患儿为7岁女童,因“发现左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4年余,手术后二次复发”就诊。入院后完善检查,在全麻下行“左踝关节肿物切除活检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左踝关节肿物)多灶性钙化及多结节性生长,局部侵袭性生物行为,形态考虑钙化性腱膜纤维瘤。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 钙化性腱膜纤维瘤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手足的良性肿瘤,具有侵袭性,临床上少见,容易漏诊、误诊。影像学检查有参考意义,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手术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