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模拟飞行环境诱发试验在脑电图监测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根据飞行人员职业环境特点,设计包含飞机起降,编队飞行,机动飞行,雪景飞行等内容的VR模拟飞行眼镜(专利号:ZL2023 20554741.9),于2020年9月—2023年9月对60名飞行人员、60名健康志愿者及100例癫痫患者给予视频脑电图监测并进行VR模拟诱发试验,通过比较不同诱发试验的阳性检出率来说明VR模拟诱发试验的有效性。结果 100例癫痫患者中,有2例闪光刺激阳性(2%),2例过度换气阳性(2%),3例VR模拟飞行试验阳性(3%);60名飞行人员和60名健康受试者的闪光刺激与过度换气均为阴性。此外,60名飞行人员中1名VR模拟飞行试验出现头晕;60名健康受试者中7名VR模拟飞行试验中感到头晕,1名因头晕、恶心、呕吐中断试验。结论 VR模拟诱发试验安全性良好,可以诱发癫痫样放电,未来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验证其在飞行人员脑电监测期间使用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飞行人员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临床特点和航空医学鉴定情况,以期为飞行人员HFS的处理和航空医学鉴定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通过检索2008年1月—2021年12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的电子病例检索系统和1970年1月—2021年12月的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飞行人员HFS的病例或临床研究报告,对检索出的飞行人员HFS患者的一般状况、飞行特征、临床表现、治疗措施、预后及航空医学鉴定结果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8例HFS患者,年龄27~55岁,其中飞行员6例,空中通信员1例,空中机械师1例。3例无不适主诉,给予飞行合格结论;5例有不适主诉:3例卡马西平片治疗症状无缓解给予飞行不合格;1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症状缓解给予特许飞行合格;1例未治疗症状缓解给予飞行合格。结论 飞行人员HFS引起的视觉干扰、眼睛刺激流泪、阅读和驾驶困难等会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微血管减压术应该推荐作为磁共振显示面神经走行区有血管伴行的飞行人员HFS的最佳治疗方法。可根据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情况综合评定飞行风险。
目的 了解飞行人员的营养状况,探讨人体成分指标与血清代谢性指标的相关性,为指导飞行人员合理膳食和科学训练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3年7—11月在大连康复疗养中心疗养的飞行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和人体成分分析,检测其血脂、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尿酸(blood uric acid ,BUA)及人体成分指标,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并将代谢性指标与人体成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C、TG、HDL-C、LDL-C、FBG、BUA及BMI、骨骼肌肉量、体脂肪量、脂肪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和腰臀比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8.46%、29.33%、20.67%、30.29%、1.44%、40.38%、50.96%、42.31%、64.90%、52.40%、34.62%和76.44%。TC、TG、LDL-C、FBG、BUA与BMI、体脂肪量、脂肪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及腰臀比呈正相关(r=0.199~0.461,P均<0.01),HDL-C与体脂肪量、脂肪百分比和内脏脂肪面积呈负相关(r=-0.256、-0.251、-0.142,P均<0.05)。结论 飞行人员代谢性指标及人体成分指标异常检出率较高,且二者密切相关,建议疗养机构将人体成分分析纳入体检项目,营养医师应综合分析代谢性及体成分指标,对飞行人员进行精准营养评估及膳食指导,以提高其健康水平,有效保障部队战斗力。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度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以下简称“青航校”)毕业学员医学选拔定选不合格情况、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完善青航校选苗、保苗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法,建立数据库并对2018—2022年青航校医学选拔定选年度不合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科室不合格率、各科室主要不合格原因和各选拔中心不合格情况。结果 青航校学员定选年度不合格率围绕5年总体不合格率34.52%上下波动,2022年不合格率为29.97%,达历史最低。眼科、放射科、外科不合格率位列前3,前10位不合格原因中,8类为眼科原因,内科、放射科、耳鼻喉科防治重点突出,各选拔中心科室不合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570,P=0.047)。结论 青航校学员入校选拔质量和在校期间的维护水平是影响青航校定选不合格率的重要因素。
目的 分析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泌尿外科飞行人员住院疾病谱特点及演变规律,为航卫保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21年12月于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泌尿外科住院的飞行人员病例资料。结果 患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飞行人员共273例,均为男性,住院疾病谱构成率比较高的疾病依次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细胞癌、前列腺炎、肾囊肿和精索静脉曲张。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中,肾结石、肾上腺腺瘤在2012—2021年的构成比高于2002—201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0、4.888,P=0.002、0.027);而肾细胞癌、前列腺炎、特发性血尿在2002—2011年的构成比高于2012—202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3、12.586、10.786,P=0.039、<0.001、=0.001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细胞癌和肾囊肿在不同年龄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构成比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88、6.978、15.893、13.627,P<0.001、=0.031、0.039、0.001)。结论 泌尿系统结石、肾细胞癌和前列腺炎是常见的影响飞行人员身心健康和飞行安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在日常空勤医学保障和临床科研工作中要给予高度关注。
目的 调查军事飞行人员1年内住院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航空兵部队1 056名飞行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一般情况、1年内住院情况、健康行为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64份,有效率91.29%。其中1年内住院人数为138名,占比14.32%。不同年龄(χ2=15.74,P<0.001)、军龄(χ2=7.73,P=0.021)、文化程度(χ2=6.29,P=0.012)、机种(χ2=23.42,P<0.001)、机型(χ2=17.33,P<0.001)、婚姻状况(χ2=7.71,P=0.006)、日飞行次数(χ2=6.84,P=0.009)及总飞行时间(χ2=11.23,P=0.004)的飞行人员在1年内住院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内住院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968,95%CI:1.375~2.817)、使用药物(OR=5.613,95%CI:2.454~12.834)、健康关注度(OR=3.225,95%CI:1.497~6.948)和情绪低落(OR=1.775,95%CI:1.062~2.967),保护因素有机型(OR=0.440,95%CI:0.311~0.622)、独生子女(OR=0.532,95%CI:0.324~0.871)、日飞行次数(OR=0.472,95%CI:0.285~0.784)、合理膳食(OR=0.585,95%CI:0.347~0.988)和工作满意度(OR=0.497,95%CI:0.268~0.923)。对1年内住院飞行人员肌肉骨骼系统患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年内住院肌肉骨骼系统患病的危险因素有超重/肥胖(OR=2.790,95%CI:1.296~6.004)、使用药物(OR=4.112,95%CI:1.487~11.373);保护因素有生活满意度(OR=0.397,95%CI:0.176~0.894)。结论 飞行人员住院情况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在其训练和日常保障中,合理安排飞行训练,规律作息,加强心理疏导,从而改善飞行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
目的 通过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内镜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提高其诊断效率为疾病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08年1月—2022年11月小肠镜下发现病变且病理明确诊断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表现、诊断后评估治疗经过和预后。总结并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影像分期(进展期和局限期)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诊断后生存曲线,并对不良预后(死亡)的预测因素进行Cox生存分析。结果 纳入33例有随访结果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进行分析,平均年龄为(55.8±1.6)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75.8%)、消化道梗阻(48.6%)、消化道出血(39.4%)和消瘦(45.5%)。病理类型以B细胞来源淋巴瘤(28例,84.8%)为主,少部分为T细胞来源淋巴瘤(5例,15.2%);B细胞来源淋巴瘤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7例(51.5%)、滤泡细胞淋巴瘤6例(18.2%)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5例(15.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内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率较高(>80%),而MALT淋巴瘤及T细胞来源淋巴瘤内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率相对较低。影像评估为进展期的患者相较于局限期患者死亡风险较高,2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诊断时合并中重度贫血(HR=6.377,95%CI:1.245~32.657,P=0.026)、病理类型为T细胞来源淋巴瘤(HR=24.694,95%CI:2.978~204.767,P=0.003)及影像学评估为进展期(HR=6.923,95%CI:1.871~25.620,P=0.004)。结论 小肠镜检查并活检对小肠淋巴瘤确诊有重要价值,诊断时合并中重度贫血、影像进展期及T细胞来源淋巴瘤与不良预后相关。
目的 初步研究脊柱内外平衡失稳理论指导下接受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该疾病临床特点及以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纠正椎体位移为主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经过及结局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正骨科治疗的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临床症状分为神经根型组14例和脊髓型组7例。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重建脊柱内外平衡。观察2组治疗前、出院时及远期随访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体型变化(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关键点检测技术评估)、关节囊压痛变化[疼痛强度数字评级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Wong Baker Faces Pain Scale Revision,FPS-R)]、以及影像学评估(C2~C7 Cobb角、颈椎质心线角、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巴浦洛夫比值和颈椎核磁轴位矢状径指数)。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出院时和远期随访VAS评分(P=0.001~0.017)、NDI评分均降低(P均<0.001),mJOA评分升高(P=0.001~0.005)。神经根型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平衡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89,P=0.001);2组治疗远段椎体位移后关节囊压痛NRS及FPS-R评分均降低(t=13.015~39.782,P均≤0.001);神经根型组治疗后巴浦洛夫比值增大、颈椎核磁轴位矢状径指数减小(t=3.404、4.474,P=0.005、0.001)。结论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是全脊柱整体内外平衡失衡的结果,治疗上利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优先纠正远段椎体位移并最终恢复脊柱内外平衡达临床治愈。
目的 探讨微血管血流(microvascular flow,MV-Flow)成像技术评估小关节亚临床滑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小关节痛患者的79个关节行超声检查,应用MV-Flow成像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u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术检测增厚滑膜血流状况,并分别对血流信号行半定量评分。比较增厚滑膜MV-Flow及CDFI血流显示差异以及微小血管分级的差异。结果 MV-Flow及CDFI对79个关节的血流信号检出率分别为88.6%、53.2%,MV-Flow成像技术检测关节滑膜血流显示率高于CD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30,P<0.001)。MV-Flow与CDFI对滑膜血流分级的结果未见一致性(Kappa=0.052,P>0.05)。结论 MV-Flow成像技术能更敏感地反映小关节滑膜的微血管分布及血流分级情况,可成为评价小关节炎的有效手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融入胸部CT测量法在预测肺癌患者耐高压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最佳尖端位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来自2023年8—12月在陕西省某三甲医院胸外科行PICC置管的205例肺癌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的体表横“L”测量法)102例和观察组(融入胸部CT测量法)103例。主要评价指标为PICC导管最佳尖端位置的准确率,次要评价指标为置管后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PICC最佳尖端位置的准确率分别为86.41%和30.3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OR=14.560,95%CI:7.202~29.437,P<0.001)。调整性别、年龄和BMI的影响后,2组间最佳尖端位置的准确率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6.383,95%CI:7.824~34.308,P<0.001)。观察组30 d内导管滑脱的风险低于对照组(1.94% vs 11.76%,OR=0.154,95%CI:0.033~0.718,P=0.017),2组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融入胸部CT测量法可提高PICC最佳尖端位置准确率,降低导管滑脱的发生率。本研究作为一项护理新技术,研究结果可推广到肺癌等其他需要常规行胸部CT检查的患者领域,在不额外增加辐射和费用的前提下,可提高PICC测量的准确性。
目的 研究血液净化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菌分布。方法 选择遂宁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2021年5月进行血液净化的慢性肾衰竭患者125例进行回归性研究,依据临床自体动静脉内瘘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2组,感染组12例,未感染组113例。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和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感染的致病菌分布情况。结果 2组年龄(t=31.796,P<0.001)、糖尿病(χ2=15.379,P<0.001)、高血压(χ2=5.071,P<0.001)、白蛋白(t=12.78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较高的年龄(OR=2.773,95%CI:1.369~5.616)、较低的白蛋白水平(OR=0.330,95%CI:0.163~0.667)和存在糖尿病(OR=2.886,95%CI:1.700~4.900)、高血压疾病(OR=1.448,95%CI:1.100~1.905)均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危险因素(P均<0.05)。感染组主要以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为主,其中以金黄色葡萄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作为优势菌群。病原菌鉴定分型结果表明,感染组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林、哌拉西林、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及环丙沙星耐药情况较为明显。结论 血液净化患者治疗中,主要以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为主,其中以金黄色葡萄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作为优势菌群。其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林、哌拉西林、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情况较为明显。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具有低大气压、低氧分压和高寒等环境特点,人体全身多个系统器官组织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男性生殖系统对低氧环境因素十分敏感,高原环境暴露可能会影响男性性功能、生精机能,甚至会导致血清性激素水平降低、精子质量下降、睾丸组织损伤等。笔者对高原环境暴露下不同时间进程中人体机能、男性生殖系统、睾丸超微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和改变进行了阐述。
目的 调查驻高原航空兵部队飞行人员膳食营养状况,为针对性营养保障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3年4—5月,选取驻海拔3 000 m以上A、B、C 3个航空兵部队190名飞行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称量法进行连续3 d(至少包括1个飞行日)的膳食调查,计算出人均每日能量及各种营养素摄入量;采用体动仪记录法采集17名飞行人员24 h动作能量消耗量,并计算全日能量消耗总量,并以《军人营养素供给量》(GJB 823B-2016)和《军人食物定量》(GJB 826C-2022)为依据,结合飞行人员高原训练和生活实际能量消耗情况,进行膳食营养评价。结果 3个航空兵部队飞行人员的人均每日摄入能量分别3 346、3 379、2 679 kcal,A、B单位飞行人员总摄入能量均达到军用标准推荐量,C单位未达到,仅为军用标准推荐量低值的79.0%。3个单位人均每日能量消耗分别为2 422、2 458、2 230 kcal,其中C单位总能量摄入未达到军标。在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中,A单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分别为17.0%、49.0%、34.0%,B单位为15.0%、54.0%、31.0%,C单位为14.0%、46.0%、40.0%,除A单位蛋白质供能比较高外,B、C单位蛋白质供能比正常,3个单位均表现为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结构。结论 当前高原飞行人员的饮食结构不合理,食物摄入量不均衡,部分营养素摄入量尚未达到军用标准推荐量,应加强对高原飞行人员的营养宣教,强化对空勤灶的膳食指导,进一步研究高原飞行人员营养膳食工作对策建议。
目的 了解超高海拔地区三级医院医护应急队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为应对超高海拔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高海拔地区医护应急队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调查问卷,对阿里地区3支野战医疗队482名医护应急队员进行调查。结果 三级医院医护应急队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总分为(126.24±14.30)分,得分率为72.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t=7.368,P<0.001)、超高海拔地区训练(t=6.517,P<0.001)、救援经历(t=8.788,P<0.00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救治一线应对工作经历(t=6.003,P<0.001)是超高海拔地区三级医院医护应急队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超高海拔地区三级医院医护应急队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应当结合高原病发病特点,注重三级医院医护应急队员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训练,制订系统的应急培训方案及预案,提升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不断发展并逐渐应用于解决航空医学中飞行员选拔训练、医疗诊断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笔者从飞行员选拔、健康监测、航空人因工程及航空医学训练等多个研究方向整理归纳出AI在航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并分析其潜在的发展趋势。
血流限制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BFRT)是一种新兴的训练方法,通过部分限制动脉血流、完全限制静脉血流,结合较小的训练强度,达到高强度抗阻训练的效果。这种训练方法现已扩展到许多领域,包括力量训练、术后康复和预防肌肉萎缩等。BFRT相较于传统康复训练具有运动强度小、安全、无创和易操作性等特点,笔者总结了BFRT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分别从概念、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BFRT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SBAR)沟通模式下焦点解决护理在青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首次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113例青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首次化疗患者,包括对照组57例和研究组5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SBAR沟通模式下焦点解决护理。比较2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Piper疲乏量表(Piper Fatigue Scale,PFS)评分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的SAS评分[(36.94±6.36)分 vs(40.55±7.13)分]、SDS评分[(34.29±7.63)分vs(37.60±6.25)分]和PFS评分[(4.80±1.12)分 vs(5.53±1.38)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884、4.362、4.982,P均<0.05)。而研究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84.81±15.29)分 vs(76.51±13.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3,P<0.05)。结论 SBAR沟通模式下焦点解决护理可改善青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首次化疗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减轻癌因性疲乏。
目的 探讨赋权激励健康指导对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后自我干预能力、术后恢复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实施赋权激励健康指导。2组均干预至出院,并随访2个月,比较2组干预前后自我干预能力[自我干预能力测定量表(the Exercise of Agency Scale,ESCA)]、术后恢复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愈合时肛门功能评分、创面分泌物量及住院时间)、术后1 d疼痛程度与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ESCA量表总分及健康知识维度、自我干预概念、自我干预责任及自我干预技能均较干预前升高(t=20.491、13.794、11.138、10.166、12.305,P均<0.001),SAS与SDS量表评分较干预前下降(t=9.309、9.826,P均<0.001);观察组干预前后ESCA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t=22.039、17.746、12.077、15.912、16.488,P均<0.001),SAS与SDS量表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t=19.523、23.943,P均<0.001)。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t=7.584、6.990,P均<0.001)、创面愈合时肛门失禁Wexner评分低(t=12.712,P<0.001)、创面分泌量少(t=5.958,P<0.001)、术后1 d VAS量表分级优(Z=2.092,P=0.036)、疼痛持续时间短(t=6.038,P<0.001)。结论 赋权激励健康指导可提升复杂性肛瘘患者自我干预能力,促进其术后恢复,减轻其术后疼痛程度,且利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
目的 研究连续血液净化治疗中血流方向对滤器凝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4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80例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予以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疗法治疗,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90例。对照组与试验组在血流方向方面的设置分别为滤器内垂直向下与滤器内垂直向上。在治疗后24 h,依据对凝血分级的评定,比对2组患者滤器凝血总发生率;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血液指标及跨膜压和静脉压。结果 治疗后24 h,试验组的滤器凝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760,P=0.016);治疗前,2组各项血液指标的比较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的血小板计数和D-二聚体治疗前后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310、11.257,P均<0.001);治疗前,2组跨膜压、静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24 h,试验组的上述2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差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95、28.215,P均<0.001)。结论 血流方向在滤器内垂直向上能有效降低CRRT治疗中滤器凝血的发生率。
目的 探讨医联体模式下整合多学科诊疗干预模式对老年脑梗死患者排便障碍功能恢复、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22年3—10月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急诊收入的50例因排便障碍就诊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设置成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和管理),将2022年11月—2023年4月收入的50例同类患者设置成研究组(实施医联体模式下整合多学科诊疗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WHOQOL-100)评分。结果 干预前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项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74~38.502,P均<0.001);干预前2组WHOQOL-10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WHOQOL-100各维度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0~4.168,P均<0.05)。结论 医联体模式下整合多学科诊疗干预有利于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排便障碍症状,缩短首次排便时间,促使其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